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赵树理周克芹创作比较论袁曙霞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热爱,使他始终将创作的目光放在农村生活题材方面,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全国解放后,满享盛誉的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并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的真切了解,使赵树理在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些创作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被人们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一批山西的著名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创作称为赵树理创作流派,即是一例。但是,这样一位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并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作家,却经历了一番坎坷不平的遭遇。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从五十年代末期的《锻炼锻炼》开始,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时,赵树理的作品更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暴露文学”;  相似文献   

4.
比较赵树理和张平,从文学观上看,他们都是自觉地要做公众的代言人。从作品所反映的题材看,赵树理仅限于农村和农民;而张平却广泛得多,既有农村和农民(《天网》),也有工厂和工人(《抉择》),还有公安干警(《十面埋伏》)、学生(《对面的女孩》)等。从揭示社会矛盾方面看,张平要比赵树理更深刻和更尖锐一些。从人物刻画上看,赵树理的功力显然比张平要厚重,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而张平作品中的人物,还有简单化、平面化、理念化之痕。从故事设置和叙述方式上看,赵树理特别重视故事的吸引力,很少用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追求的是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的效果;而张平则恰恰相反,经常使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要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于深化主题是很有作用的,但同时却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性。赵树理和张平选择做公众代言人的文学道路,虽然走得比较艰难,但他们都不后悔,也不退却,这是非常可贵的。在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仍然需要赵树理和张平式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金仕霞 《文教资料》2007,(35):23-24
赵树理是一位农民作家,是一位具有深刻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他始终本着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为农民写作。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他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真实解读历史的蓝本。  相似文献   

6.
张淇 《华章》2013,(20)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深深根植于农村,有地道的农民气质,他成功开创的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与当时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总是有他独特的风格,而一个作家的风格,首先产生于作家由于立场、态度、感情、气质所决定的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在赵树理反映农村变革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始终如一密切关注和表现的便是家庭问题,这可以说是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的“眼睛”。 毋庸置疑,家庭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们热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许多文学家们密切关注和表现的重要社会问题。从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到《红楼梦》,直至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家庭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眼睛”。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很少有人象赵树理这样,从创作的发端,直到创作生涯的结束,始终不渝地通过家庭这个“眼睛”,来反映中国农村复杂而深广的社会生活,即通过家庭的窗口,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家庭生活的微澜及家庭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赵树理的小说的地方色彩除受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外,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地方风光、风俗人情、民族生活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如果赵树理不是成为作家,肯定能当一名好教师。从1927年年底赵树理17岁至1937年4月27岁时的10年间,他有6年时间是在学校讲台上度过的。这个时期,他虽然勤于读书努力写作,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作品,但对早已坚定地确立了不当什么大作家而要当就当一位地摊作家的人而言,主要是以一位乡村教师的身份立身处世的。追述考察赵树理,对今天耕耘在教坛上的广大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许不无启发。赵树理的教学情况如何?先看一看他作教师时所用的教材。教初小时,主要以《上下论语》《通俗国文》为主。在读完师范后,他在课堂教…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评价有多次起伏。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教化大众。而并非启蒙。所以,贬低赵树理者,更多来自于持启蒙立场的知识阶层。赵树理的被批判,源自于他为农民写作的执著和他的问题意识。教化主题的时效性必然导致作家的不适应。由于中国大众主体的城市转向.使得赵树理的农村题材作品被一度轻视。只有启蒙与教化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有利于大众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他的许多广泛流传的作品都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讲话》精神的直接指导下创作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诸多著作都持此观点。事实上赵树理看到《讲话》之前,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已经创作完成了。赵树理文学现象与《讲话》精神的吻合是时代的必然、文学发展的必然。文学史著作应当对此进行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分析,探究赵树理文学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小二黑结婚》问世为标志,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颗新星,这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作家”的赵树理。这位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并深刻了解农民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农民问题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描绘了不同时期色彩丰富的农村生活画卷。他的作品流传广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对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严重不纯问题的关注、思考与反映,是很能见出他作家立场的独特性和他"问题小说"观的某些根本特征的。他之所以关注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地基层政权"问题",并以作品揭示问题促其解决,究其本质是"以农民为本位"的人生价值立场使然。论文以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邪不压正》为例,从他揭示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尖锐、犀利与独特入手,分析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问题小说的独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朱,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辛勤耕耘,塑造了许多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研究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对于认识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水平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 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民作家。他们置根于农村,关心农民命运,追随时代命脉,反映农民的生活、思想和要求。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不由回忆起文坛巨匠——农民作家赵树理。他扎根农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对农村和农民进行伦理和人性的审视,对农村和农民热情讴歌。文章通过对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分析,希望当代文学工作者能像赵树里和“山药蛋”们那样,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写出更多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不由回忆起文坛巨匠--农民作家赵树理.他扎根农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对农村和农民进行伦理和人性的审视,对农村和农民热情讴歌.文章通过对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分析,希望当代文学工作者能像赵树里和"山药蛋"们那样,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写出更多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周扬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评价赵树理小说时既能高屋建瓴地看到它的价值,又深谙艺是“党”的艺而有所规避。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周扬既确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艺界“方向”性作家的地位,又有意识地对赵树理小说中的不和谐音进行了消解,赵树理的作品在大量普及时,赵树理追求的价值被逐渐置换,赵树理的真实面目逐渐远离了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被人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是一位具有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的人民艺术家。早在全国解放以前,边区文艺界就提出“赵树理方向”问题,并且把它“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载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周扬同志也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1946年8月26日《解放日报》)。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