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漫画     
丰子恺与《子恺漫画》 丰子恺 (1898- 1975)自谓要“沟通文学及绘画的关系”。其抒情漫画造型简括,画风朴实。 在中国现代漫画史上,《子恺漫画》是我国第一部漫画家的作品专集。从此以后,以前的谐画、滑稽画、讽刺画、笑画等等名目,渐次为“漫画”二字所取代。《子恺漫画》奠定了丰子恺在中国现代漫画史和抒情漫画方面的突出地位。   朱自清说,子恺的一幅幅漫画,“有如一首首小诗”,欣赏着它,就像吃橄榄似的,越嚼越有味儿。而俞平伯先生的评赞就更显出一些理论色彩:子恺的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它“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  相似文献   

2.
精灵豆:哈哈,这期的“生活小发现”改版了,其中一篇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大家还满意吧!欢迎来信告诉我们!同时也希望你们赶快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新奇、古怪的现象或事实记录下来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发表,稿酬从优哦!“来来来,我们一起做实验好吗?”正玩得起劲的我被几个小伙伴叫了过来。“好啊,做什么实验?”“我这里有铁丝、蜡烛、火柴,还有一个木架,我们把铁丝从蜡烛中间部位穿过去,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的两端,再把蜡烛放在木架上,看看蜡烛和火焰有什么变化!”“好!”我们照说的那样做了,然后,仔细地站在旁边观察,这…  相似文献   

3.
晚年的苏格拉底,知道自己风烛残年,时日不多了。他对自己的一个学生说:“我的蜡烛就要熄灭,需要另有一根接替着燃烧,你看怎么办为好?”学生想了想:“我知道,您的学问和思想,是得有人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如何才能画出“有特色”或是“有个性”的漫画呢?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想其实就是画出“你”自己喜欢的漫画吧。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是有可能画出“有个性”的漫画来的。  相似文献   

5.
三读丰子恺     
初读丰子恺,他是一位笔下生春的漫画家。一堂小学语文课,内容为中国漫画的欣赏。语文老师对中国漫画的概况以及漫画的欣赏方法作了精要的介绍,还说,被我们那时奉为“漫画至宝”的那些日本连环画,都是些低俗无趣的“公仔画”,论画功论格调,档次极低。在我们羞惭的目光中,老师写下了几部最出色的中国漫画的名字。在这其中我最先找到的是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和《儿童漫画》。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动哦。从没有想过,《古诗新画》这黑白二色、笔画寥寥的方寸小图,竟能让我初品惊艳,再品回味悠长。《古诗新画》中的第一篇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似文献   

6.
画妈妈     
孩子没见过妈妈。孩子很想见到妈妈。一天,孩子看见一个女人,女人扎着长辫子,从老远往孩子门口走过来。孩子见了,赶紧去屋里拿出纸和笔来。孩子在幼儿园里学过画画,老师表扬过孩子,说孩子的画画得很好。现在,孩子见了这个女人,要把她画下来。孩子很快画好了,孩子把画拿给父亲看,孩子说:“爸爸,我妈妈是这个样子吗?”父亲说:“你怎么画一个长辫子妈妈呀?”孩子说:“我觉得长辫子妈妈好看。”一天,孩子又看见一个女人从门口走过,这女人短头发,孩子也把女人画了下来。画好,孩子又把画给父亲看,孩子说:“爸爸,我妈妈是不是这个样子?”父亲说:“…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让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萧伯纳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像一支两头点亮的蜡烛。——卢森堡别称我为蜡烛,不是每个生命都有义务为他人燃烧。——南方阿雁。  相似文献   

8.
贾方舟 《留学生》2012,(7):40-41
赵梦歌的画,使我想到我曾经策划过的一个名为“越界”的展览。所谓“越界”是指当下艺术中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些艺术家不再坚守画种的“纯洁性”,而出现的一种越出画种边界的状态,即画种间相借鉴互融合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一个圆     
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你们看见这个圆,知道它是什么吗?”我想了想,连忙站起来说:“老师,是地球吧?”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小明站起来说:“是泡泡吧?”红红说:“是足球!”……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同学们还想到了什么?”王洁站起来回答:“我们在操场上吹泡泡,泡泡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又不见了。同学们吹着,笑着,玩得可开心啦!”我也大声说:“中国的足球队员团结一心,终于走向了世界!”老师连声说:“同学们想得真好!”同学们都纷纷发言……这真是一堂有趣的语文课。评语这是…  相似文献   

10.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感叹道:“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人们对智慧的渴望,就如同对光明的渴求一样。我们要驱散眼前的黑暗,就要点燃蜡烛;而要透析人生,就要去寻求智慧。通常所说的智慧,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其核心是思维力。作为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作为学生自己,理所当然地要掌握生物学学习中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再简单不过的照明用具了。为了照亮别人,它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为了赢得光明,它无怨无悔地化成了灰烬。虽然它一生短暂,但却一世光明!由蜡烛你我自然都想到了我们教师,因为在我国,人们不是常把教师比做蜡烛吗?是啊,“不为物欲所驱  相似文献   

12.
我想给同学画一幅肖像,为了使画面更有趣,我决定将这幅画画成漫画。画谁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范子文。他长得可滑稽了:细瘦的身子,似乎大风一吹,就能把他刮到地球的  相似文献   

13.
前言:通常,人们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像”与“不像”,尤其是小朋友学画画,进步的标准之一,就是越画越像。然而,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却带给人们极大的迷茫:那些被称作大师的人,他们的画是越画越不“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么去“看”这些画?为什么画得“不像”却可以成为传世名作?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学会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去诠释这些画?“越画越不像”印证了一部绘画发展的历史:从摹写自然的“像”到表达内在的“真”。  相似文献   

14.
秋风吹,黄叶飘。一片片树叶飘悠悠地从空中落下。河马散步走来,看着这些精美的树叶,自言自语地说:“明天就是大象的生日了,我决定送一张生日卡给它。”它从地上捡起一片最大的叶子,开始制作生日卡。首先,它在叶子的正面画了一个蛋糕,上面插了四根蜡烛,代表大象的年龄。然后在背面写了首诗。可就要完成的时候,猴子从树上爬下来,“那是什么?”猴子问。“这是给大象的生日卡,你喜欢吗?”河马说。猴子抢走树叶:“我正好用它包苹果。”它喊了声“谢谢你,河马”就爬上树了。河马无可奈何哼了一声:“我又得从头开始了。”它捡来一…  相似文献   

15.
从来没有一个漫画家像朱德庸这样,引起这么多男人和女人的注意。因为他的每一则漫画,画的都是男人和女人。他注意每一个男人和每一个女人,他说:“世界上,人是最有趣的。”  相似文献   

16.
自信,是我们对明天的控制力,它会使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信心百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那么,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吗?请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吧!(如果回答“是”就画“菁”,回答“不是”就画“菖”,如果无法判别就画“○”)1.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立刻向别人请教。()2.从朋友那儿借来钱后就不想还了。()3.如果早上起得早的话,会把家里人也叫起来。()4.如果做某一件事不断出差错,你就不想再做下去,而是想另换一件事做。()5.你是独生子女。(摇)6.总是喜欢和别人一起吃饭。()7.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8.每天最少要给别人打一次电话。()9.如果心…  相似文献   

17.
蜡烛与灯罩     
蜡烛就是蜡烛,无论你如何包装,它都成不了灯泡。眼前有一幅漫画:一支蜡烛正在释放光明,不知是哪位创新人士在它上面加上了灯罩,把它包装成了灯的模样,它立刻身价倍增。但是,就在人们对此“创举”啧啧称赞之时,蜡烛却由于氧气不足而早早熄灭了。漫画给人以诸多启示:过分包装会使事物发生扭曲,最终事与愿违。当今社会,包装一词甚是流行。有的人为谋取经济利益,用非食品原料加工假冒伪劣或有毒有害的食品。近日,济南市质监局就在一食品加工厂的地下仓库检查发现,不法生产者使用“毛发水”(一种非食品原料)勾兑成俗称的“毛发酱油”。在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女儿告诉我一件事,那是关于一幅漫画的。女儿说,她很欣赏那个漫画家的作品,可惜原来每月出现一次,现在已经不画了。她说:“其中,有一幅漫画令我印象深刻,那是画一个刚睡醒的人,自言自语的说:“唉,我睡得好累!现在醒来休息一下,再睡”。睡得太累,只想醒来休息一下!真是很幽默的说法,我笑了起来。女儿又补充了一句话:“你知道,我为什么特别记得那幅漫画吗?因为那根本就是我的感觉,我也常常睡得太累了,想醒来休息一下。”女儿的这番话触动了我的一些回忆。  相似文献   

19.
最近常有小朋友来信说看到一张很漂亮的画,想把它画下来却又不知道该怎样下笔,所以本期“漫画教室”就来教怎样开始学画画。我就以上面那张画为例告诉大家临摹一张画的方法。1.根据原画在白纸上定好人物大概的位置。2.用圆圈画出头的们置,再大致勾出五官司、脖子、手和衣服待。  相似文献   

20.
孙林涛 《山东教育》2001,(29):16-1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想,在二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如果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一句赞美和肯定的话,就活下去,如果没有,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终于想了起来。那是中学的时候,他随手涂了一张“画”当作业交给了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不过色彩还是不错的。”就是这半句赞美的话,使他活了下来,几次减刑,出狱后,成了一名画家。故事毕竟是故事,但它却给我们一条有益的启示:教师要善于用赞美的话,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我们许多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辛辛苦苦地做好工作,能够得到领导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