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人的姓名和现代人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但现在我们称其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而死后有溢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人的姓名和现代人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但现在我们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而死后有谥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名和字,也有意义相辅…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只有"名",没有"字"。古人则不同,他们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并且他们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对《三国志》人物"名"与"字"的联系进行分析,揭示人物"名"与"字"之间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意义相类、可连类推论和形体增省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列举了利用典故起"字",或组词成"字",进而与"名"产生联系的人物名字。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存疑的人物"名"和"字"的读音。更重要的是,研究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国志》为蓝本,探讨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若干联系,破解人物"名字"之迷。  相似文献   

4.
《甘肃教育》2012,(5):47
避讳字是指古人为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字的一种书写行为。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的"默"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兼会意字。说它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黑"字是读音,右边的"犬"字表示这个字与犬有关,它的本义是指犬突然袭击人。说它是会意字,因为"黑"字表示黑暗中犬突然袭击人。犬在突然袭击人之前没发出声音,这就是沉默。古人为什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用来表示  相似文献   

6.
李章移鱼 姑苏才子李章反应敏捷,诙谐滑稽。一次,他应邻居之邀赴席饮酒。客人入座后,开始上菜,其中有一盘鲑鱼,非常肥美,是一桌中的上品。但这盘鱼却摆在主人面前,李章想要吃到很困难。于是他对主人说:“你我都是姑赫(蘇)人,这个‘棘’字有不同的写法,有的人把“鱼”字写在左边,有的人却写在右边,到现在我也不知到底应该如何写?”主人说:“古人作字不拘一体,这个“鱼”,可在左,也可在右,移易从便。”  相似文献   

7.
名字的意味     
正中国古代名字的称谓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有名、字、号之别。姓是用来区分家族的,名是用来区别个人的,而字表示一种尊敬,号则追求一种情怀。称呼人的时候,人们一般使用"字"而不是"名",有一种褒扬和尊敬的意味。古人的名、字之间通常都是相关联的。南宋名将  相似文献   

8.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9.
谈名说字     
今天有名,古人有名且有字。说起古人的字,令人大多十分陌生,只知道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是记录一个人的语言符号,很少有人了解在古时名和字是分开的。其实古时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何为名?何为字呢?  相似文献   

10.
"忠恕"二字都是合体字,从两字的组成形式看,它们都与"心"字有关。古人通常将"心"作现代人的大脑代称,甚至比大脑的作用更为重要。"忠"是"中"和"心"之合,是对于准则的遵守,可以引申为对人对事的守信;而"恕"则是"如"和"心"之合,也就是当  相似文献   

11.
曾刚 《辅导员》2011,(8):27-28
古人行文,推崇一个"简"字,言简意赅。不过这对于没有学通的人往往造成很多误解。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两种相对的修辞手法:"互文"与"合叙"。如,《木兰诗》中有这么  相似文献   

12.
<正>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样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人文色彩,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韵味无穷。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不断地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受和认知程度决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选一个好的范本很重要。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法度和运用法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法考验人的认知程度,运用法体现人的熟练程度。对于法度,我们要辩证地看。既要善用法,又不拘泥于法。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朱熹又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人还云:"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就高考作文的素材而言,考生要想"为无米之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已经熟背的古诗词中摘取。摘取诗词素材同样有三境:"浅者"将与命题主旨相关联的诗词直接嵌引入文,也可作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是说人要有癖好才会有深情,有缺点才有真性情。本文取材特别之处就在于写了爷爷的癖好——酒。  相似文献   

15.
<正>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可以象形表意,体现了古人亲近自然、意在言外的思维特点。故此,笔者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象形文字的世界,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见字识人,由字入景,辨字悟情,感受汉字文化的渊源精深。一、从"车"到"轼"和"辙":见字识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关系。于是,笔者引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来区分人物——"轼"和"辙"都有"车"字旁。  相似文献   

16.
《诗经》,今天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解诗,要持有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科学态度。往往有一字之正,如拨云见日,明朗了乾坤;一字之误,也会团丸成方,全失其形状。《新台》一诗,纵观当代诸家的译解,却杂有缘袭古人附会之说和附合名家不解之  相似文献   

17.
作·做     
"做"是"作"的后起分化字."作"字在商至西周时代已广泛使用,'.做"字大约出现在宋朝.清朝<康熙字典>收入"做"字,释为"俗作字"(即"作"的俗体字).宋代以前诗文辞赋中有"作"无"做"(尽管今天看来有的"作"应为"做").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胡适先生在提倡白话文的一次演讲会上,用“打油诗”发言说:“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相似文献   

19.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的中高考又都把它作为文化常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弄清古人的称谓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古人的称谓常见的有以下一些形式。1.称字屈原,名平,字原;柳宗元,字子厚,韩愈写有《柳子厚墓志铭》;袁宏道,字中郎,其散文集名为《袁中郎集》。2.称名字这是表敬称的一种方法。先秦时是先字后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以后是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融是名,文  相似文献   

20.
正宋代姜夔(kuí)在《续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意思是:古人写草书像现代人写楷书那样一丝不苟,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字,其相连的地方,特别是牵丝引带,都是笔画重,而牵丝轻。虽然变化很多,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