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借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和规模经济原理,用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来分析1990~2012年间梅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问题.研究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将研究分为5个时间段.研究发现,前四个阶段即1990~2010年间,梅州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规模都在增加,但是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均小于100%,说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相对协调阶段.2010~2012年间,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为462.63%,说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协调阶段.最后分析了影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由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还需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人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Urbanization英语词义中含城市和城镇)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足3%,1900年上升到13.6%,1950年为28.6%,1980年又上升到42.2%。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或城镇。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面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城市化的高潮。因此,研究城市理论作为这一高潮的先导,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一方面城镇人口增加,使学龄儿童数迅猛增长,学校教育资源显得紧缺,另一面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部分大中城市的郊区,正向着城镇化、城市化的方向迈进。农村城市化,向成人教育发出了新的呼唤。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要求将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外来民工教育、征地工的上岗培训及一部分劳动力的转岗培…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应当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人口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密切相关。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存在着教育滞后、教育形式单一和教育匮缺三大偏差。因此 ,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应该逐步推进农村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结构的立体化 ,开发农村社区教育和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城市化的文化作用入手,分析文化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考察人口城市化的文化作用,文化特质对人口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客家文化的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多元文化等文化特质及其外化的人文精神是梅州市"二元化"人口城市化的内在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陈丹 《地理教育》2003,(2):72-73
第四次人口普查及以前一般用非农业人口和市镇域人口反映城镇规模,由于非农业人口指标比城镇实际人口偏小,市镇域人口则过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城镇人口度量城镇规模,采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反映城镇化水平,从而为城镇人口预测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2000年以来常州市城区新增人口,即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引进人才,乡城流动的农民工,及城乡行政区划变更而形成的失地农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常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8.5%,外来人口所占比重略高。在发展趋势上,自然增长率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已成稳定趋势;机械增长惯性会继续,结构上会优化;城市化失地农民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趋缓很多。不同人口群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然不同,目前失地农民人口群体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然而,在关于老一代农民工问题的讨论未休之际,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赫然临近,更要命的是,第二代农民工问题也在悄然形成,成为城市化的新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重构——以上海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辐合汇集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再分布的一大重要特点,由此导致城市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问题悄然凸现。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反映于人口来源、人户关系、受教育程度、经济活动构成等方面。人口社会重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滞后。对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城市化、外来流动人口等诸多问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亟需从社会重构的角度做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六个方面,选取了33个因子,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马鞍山、合肥城镇化水平较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不甚匹配;安徽省各市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大浪小草义工为视角,调查分析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讨论义工对人的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人的城市化内涵。人的城市化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的流动、就业、融入和归属,前三阶段是物质层面的量变,而最后阶段是精神层面的质变。人的城市化有两个方向,即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城市精神向农村扩散,而后者也是人的城市化最后阶段的延续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城市化理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我国城镇化有重要的分析与指导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镇化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回顾城镇化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策导向与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人口来源、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利用的扩大、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城市与城市差距扩大等方面。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以良好的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城镇承载量为手段,以及以城乡融合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城市化和地域的城市化,其中人的城市化是主要方面。我国应该选择以人的城市化促进地域的城市化的方式,避免被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的增加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我们不能片面追求高城市化率,要避免过度城市化现象,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人的城市化中,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又要注意从源头上缓解城市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了城镇女性就业市场状况,提高就业能力成为女性应对城镇化的必要方式。教育是影响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的主要标准,对增加女性就业人数、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工资收入具有积极影响。为促进女性更好就业,需要通过拓展择业观教育活动、建立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就业导向型行业等方式,维持女性就业市场平衡。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快.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城农民的限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限制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进域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与户口直接挂钩的不平等待遇.这正是当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障碍的深层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人口迁移的“供给”与“需求”,城市化动力机制、制度安排等三方面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化的障碍,其中,城市人口的双重剩余是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工业化发展缓慢及户籍制度、人口迁移政策、土地使用制度及城市管理体制等因素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化滞后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