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作文教学存在着功利性,学生写作形成应试模式,忽视个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模式化。个性化写作就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为目的,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的作文教学。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而作文批改是农村教学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水准来要求学生,将学生习作说得一无是处或改得体无完肤,导致学生才思被挫伤,兴趣被压抑。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批改,使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握作文批改的相关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注意发现作文中存在的点滴优点,予以肯定和鼓励,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6,(26):119-120
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不重视的就是作文批改。语文教师总是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学生,将学生的作文说得一无是处,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低落,写作天赋被抹杀。其实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作文的批阅,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把握初中作文批改要求,正确指导学生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包括教师教学心理和学生写作心理两方面的内容。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难的现状,就要从学生写作心理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同时,教师也要调整自己以宽容、欣赏的心态引导学生写作。这样通过教与学的和谐,可以改观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微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由于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程序,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大都内容单一空洞,缺乏鲜明个性,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相去甚远。为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突破口,给学生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大力倡导个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要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静止的教学程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就要着眼于"命题、指导、写作、评价"四方面的开放。一、命题开放命题是写作的指挥棒,只有命题的开放,才有写作的开放。命题的开放是内容的开放。开放写作内容,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熟悉的、想表达的素材,从自己的体验、感受出发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才是真正地"我手写我心",才是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作文。开放写作内容,也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作文,孩子的想像力是最丰富的,所以想像作文的内容是最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人员开展写作研究活动,创新语文写作要求,提出新的写作标准和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约定作文"的提出促进了写作的发展,与其他作文题目不同,"约定作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学生的写作习惯出发,满足学生的写作特点。本文从分析国内关于"约定作文"已有研究状况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论据,将教师和家长作为写作的约定方,纳入约定作文教学研究的教学观点,并采用约定作文案例分别阐述了约定作文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学作文教学,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眼中的世界或者是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以达到学生自主的认识世界,并学会表达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一个活动。而今天的作文教学,老师们还是循着作文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然后教师再讲评的步  相似文献   

9.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重视鼓励学生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生活实践和细致观察进行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文。教师要精心评改,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在乐于写作中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和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和真切体验。但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学生的个人表达,不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导致了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不良的文德文风。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1.
<正>【设计思想】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初中学生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较高。而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也很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都对学生写作的  相似文献   

12.
龚鸣 《现代教学》2009,(5):53-5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公认的难题。分析作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样两个矛盾。其一是写作本义与作文教学目标的矛盾。写作是人的一种自我的表达,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与感悟,而当下的作文教学却是以提高写作的技巧为目标。因此,学生的习作往往成为一种写作技能的操练。其二是写作的交流功能与作文评改方式的矛盾。写作是把自己对生活、社会的理解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的意义在于交流与沟通。然而,在现有的作文教学中评价大多由教师进行。读者的单一使作文的表达功能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作文之间的屏障,贴近学生实际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能轻松下笔,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依据教材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不失时机她组织学生练习写作,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成功的愉快。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不仅把写作兴趣的培养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把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在农村,作文教学似乎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坎"。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使很多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笔者就此作些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其实是要求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自主写作,焕发激情已经成为作文课改的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诱导学生去观察世界,体验认知,大胆表达,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当下责任。我们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一味由教师命题的坚冰,放手让学生写他们自己愿写、爱写、乐写的人和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而教师要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上有创新意识,努力开发出符合二十一世纪学生特点、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以开  相似文献   

18.
李碧梅 《广西教育》2014,(45):52-5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作文教学成为了令教师们感到头疼的事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注重阅读教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课程改革在农村作文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真情实感表达对作文的重要影响力,当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能力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内容,也直接对学生的作文质量造成影响,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说真话、诉真情成为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广大语文教师开始探索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希望学生能利用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使学生的作文拥有灵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