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艺术很讲究“气”字。作文章“最要气盛”;绘画要“气韵生动”;书法讲究“力实而气空”;歌唱中要求行腔“一口气”。这说明,对气的要求,是我国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人欣赏艺术时一种习惯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结合语义,语法方面对“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的研究成果,从修辞学角度讨论该语言现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是怎样由一种潜性语言现象变成显性语言现象的:一、潜词义的显性化;二、潜性功能的显性化;三,潜性效果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力”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一种能够改变物体状态的一种能量,在艺术审美上则是“韵”、“律”、“动”、“气”等根本源流,也是创造审美的先决条件,本人通过中国传统审美理论,解析“力”的审美渊源,“力”审美意蕴和“力”的信息的构成及表现等几个层面入手,对现代艺术设计中“力”的信息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7.
从与意、味、气的关系看中国艺术的“韵”──“中国韵美学”研究之一刘承华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这篇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其“气韵生动”一法居于首位。之后有许多人也跟着谈“韵”,并极力推崇“韵”在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8.
艺术在符号区分中形成意义,这使尚无后续区分项的第一个符号的来历成为理论难题。对此的两种现有阐释,分别是无意识理论的“从有到有”和存在论的“从无到有”。前者有关艺术中第一个符号是“意识转化而来的无意识”的阐释,暗含理性的权力规训。后者设置了有无之间的界限,同样未能根除关联性立场及其总体性实质。虚潜论超越上述两种阐释而“从虚到有”,让主体在场内虚化自身,通过潜能运动中的差异因素揭示出存在于重复形态中的独异。这一过程将差异的幽灵包含在内,才以其事件性思维方式实现了客观性。艺术中看似独异的第一个符号因而是虚潜符号,它在潜重复的姿势中由实入虚,克服理性的权力规训与总体性惯习,提供了虚潜诗学的论证起点。  相似文献   

9.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0.
差序和隶属:中国社会的潜结构吴鹏森一社会潜结构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认识传统和对待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为此提出一个简明的理论构架作为分析工具,对中国社会的潜结构作出较为系统的解释,力图整合中外学者长久以来从不同侧面所提出的有关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