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间阶级的数量及其作用与日俱增。中间阶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20世纪以来,其主要成分是白领。在现代早期的英格兰,中间阶级的主要成分则是乡绅。中古英格兰呈现出多元权力结构的状态。权力的四极——国王、封建主、教会、城市之间相互掣肘,这就为下层民众的崛起创造了生存空间。他们摆脱束缚,成为自由民。一部分自由民,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上层的下限和社会下层的上限融合为一体,现代早期的中间阶级——乡绅开始崛起。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晚期,徽州底层社会动荡不安。在对失序的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官府通过革新诉讼制度,将国家权力再次渗透到基层社会;富于士大夫精神的行政长官励精图治,抚恤受灾百姓,推行乡约,神道设教,以儒家纲常伦理价值规范社会秩序,以民间信仰约束百姓行为;乡绅牺牲自我,提倡克己复礼,整齐风俗,凝聚地方人心,维持地方秩序。儒家传统价值在时代的变局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道德控制的权力。宗族立足于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大传统的道德根基,对民众的道德小传统不断加以引导和清理,通过教化的、权化的道德,孝化与神化糅合的道德以及对道德越轨者的惩罚,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有序控制。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清政府为了寻找新政的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其中徽州知府刘汝骥主持的徽州地区的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把调查所得资料汇编成文,命名为《陶甓公牍》。其中记载的晚清时期徽州民众生活、徽州社会的一些陋习和徽州民众的权利、义务观念等,是研究晚清时期徽州社会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窥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殿观重建作为改革后出现的社会事实,是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湘中农村甘泉山的民族志,本文展现了民间殿观重建中一种“形异质同”的独特现象,并在“民族国家~基层政权一行动者”关系的框架下,剖析了重建过程及殿观的空间秩序中所呈现出来的权力关系和民众的行动策略,揭示了国家制度和基层权力在实践中遭遇的现实困境,最后讨论了殿观重建中民族国家、基层政权与地方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啤酒馆和咖啡馆都是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它们基于自身的商业属性,对全社会开放,并在此过程中承担了众多的社会角色。聚集在一起的顾客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关系,交往平等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中顾客被政治话题吸引,他们通过谈话、歌谣、小册子、报纸和书籍获取信息,展开讨论。其间顾客们不由自主地反思加诸他们身上的政府权力,并通过分析政治事件、政府政策甚至谣言来消解政府权力。国家和民众在公共空间中争夺权力和话语,民众凭借政治制度的支持获得胜利。反抗政府权力是公共空间带来的一个重大成果,但公共空间亦受限于时代。  相似文献   

7.
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组织控制的权力.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的制订和宣讲,对族人的约束,以及对违规者的教化与惩罚等,成功地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维持了徽州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啤酒馆和咖啡馆都是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它们基于自身的商业属性,对全社会开放,并在此过程中承担了众多的社会角色。聚集在一起的顾客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关系,交往平等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中顾客被政治话题吸引,他们通过谈话、歌谣、小册子、报纸和书籍获取信息,展开讨论。其间顾客们不由自主地反思加诸他们身上的政府权力,并通过分析政治事件、政府政策甚至谣言来消解政府权力。国家和民众在公共空间中争夺权力和话语,民众凭借政治制度的支持获得胜利。反抗政府权力是公共空间带来的一个重大成果,但公共空间亦受限于时代。  相似文献   

9.
清末时期的莱阳,由于新政和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当地士绅阶层的权力分配失衡,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部分和官府联系密切、负责新政具体筹办事宜的城绅权力扩大,成为新政的获益者。他们在主持地方新政的同时谋求私利,给当地民众的生存造成巨大压力,成为民众反对的对象。而在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出局并且自身利益也受到损害的一部分乡绅则加入到这次民变当中。他们和乡村正式体制内的村长社长、村落里的"能人"和"强人"等乡村社会的其他精英人物联合起来,一起发动和主导了莱阳的民变。乡村精英们的参与,使得这次民变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成为一场乡村民众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萧公庙度其神祗为研究个案,从分析乡绅官员的文字记载、萧侯故事建构、庙的流传分布、现实状况等方面入手,揭示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历史传说,虽不可以作为可靠的史料,但它也是历史的一种“反映”;作为乡村社会历史记忆的灵验故事本身,是乡民的一种建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已有“故事”进行“创作”和“再创作”的结果。总之,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社会现象,“复杂”在它的神话性,“简单”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国家权力的下沉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有限的国家能力的制约下,地方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地方士绅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以地方士绅及相关的机构为中介连接起国家和地方社会,双方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双轨政治”的僵化,官、绅、民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并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为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增强抗战动员能力和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对妨碍政令推行的土豪劣绅予以坚决打击,并通过任用青年干训生担任基层干部排斥地方豪绅势力,同时加强巡视和鼓励民众检举,对贪污违法的豪绅势力予以严厉惩处。但新桂系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在遭到豪绅势力的强力抵制后,不得不作出妥协,对维护新桂系统治的地方士绅予以笼络和争取,反映出新桂系乡村社会改造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双忠公"是潮汕乡村庙宇中最常见的神祗之一.潮汕地区的"双忠公"神信仰开始于北宋.在宋元之交与明清之交,这一民间信仰在该地有快速的流播.而潮州的官师、士绅、乡民对"双忠公"神的象征意义却有着复杂的理解.该文试图通过审视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社会阶层对待"双忠公"神的态度,了解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和乡土观念,以及民间宗教信仰所反映的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义和团期间的中国北方士绅的整体形象在我们面前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其中山东地区士绅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变化,尤可作为义和团时期的一个典型范例来加以分析.这些差异和变化,既是当时山东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又体现了这一时期洋教及教民势力、义和团运动、山东地方官府与士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社社员庞树柏不仅是近代文坛的诗词学家,也是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地方新派士绅代表,突出表现在为策动1911年11月的辛亥常熟光复事件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以庞树柏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以中国同盟会与南社为平台,政治上主张民主革命,无疑成为清末民初新崛起的地方政治力量,由此带来的地方精英集团的结构演变,体现了辛亥革命对地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末广东潮嘉地区匪患问题十分猖獗,官绅对此问题上既有合作的理由,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总的来说,官绅关系因匪患因素而变得不和谐,双方的矛盾也因找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法而变得不可调和,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博弈的状态,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地方社会运作机制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之大量新式武器在城市和乡村泛滥,使整个潮嘉地区陷入了武力化的境地。匪患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有利环境得到滋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