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大概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既是写诗的行家,也是佩剑的侠客;既是行走神州的游侠,又是放荡的浪子。他活在大唐盛世,可他的诗流传千古。至今,谁也无法计算出他一生具体写了多少首诗,更无法统计他走过多少里路。  相似文献   

3.
唐海燕 《教师》2012,(21):20-21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拿破仑.希尔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国俗语也有"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说法。小学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家,日本近代小说鼻祖,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日本近代文学的贡献,一是率先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二是倡导采用"言文一致"的文体。但其一生自始至终却志不在文学,观其一生政治观及其政治追求,可以看到其寂寞的身影。二叶亭四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能善始善终,他的每一个愿望也都没能实现。从少年时的军人梦,到想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家,无一遂愿。造成其一生苦闷、寂寞、不得志的根源,不能不说是其固守政治抱负和过于理想化且矛盾的性格所致。对于二叶亭四迷,我们试着就其性格探究其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元中期延祐诗坛上出现的"宗唐复古"、以"雅正"为尚的风气,标志着元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反映了中期文人和元政权取得了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文人始终无法走进政治权力的核心,怀抱"旁观者心态",元中期"盛世文学"最终流于表象。作为"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其诗学思想的双面性反映了"盛世文学"下汉族文人心态之纠结、诗学思想之复杂。这种尴尬,也预示着诗坛即将发生的另一种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门小龙 《成才之路》2011,(17):12-12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要求从行为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每个时代变化所酿成的时代性格,都会在中国画身上得以集中体现。陈子奋先生的白描艺术成就了一个时代艺术创作的高峰,这既是其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厚积薄发后不期然而然的应然,时代性格催化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是"三分人事、七分天"的最好诠释。不同时代性格对艺术创作必然产生不同影响,陈子奋先生艺术成就背后所体现的时代性格及其深厚的国学根基,值得当代画界同仁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旷达之风,历来为后人所推崇,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人生态度,给了他苦难人生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安适与自乐,其诗文中所体现出的闲适意趣及其内在的思想意蕴既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白居易闲适精神的接受与继承,又有儒道思想的影响,还和其自身的个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吕美荪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性格豁达旷放,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其诗作极多,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浩叹,又表现了自己幽栖的心境和对各地景物的妙赏,同时还有很多唱和、赠别怀人之作。吕美荪的诗不仅想象奇诡、壮观、飞动,而且体现了"力"的二律背反与"力"的平行四边形状态的特点,同时又极具"游"的风神。  相似文献   

10.
王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成他一生徘徊在仕与隐、积极入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中。他效仿、崇拜魏晋名士却徒具其表,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当初"学剑觅封侯"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1.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嵇康一生有不少矛盾的表现,他本质上是一位养生主义者。追求思想和人身的自由,以及健康和长寿,因此他不肯当官,也不愿意出事其他政治活动;他两次拒绝司马氏的征召,并非政治上的表态,而是为了养生。了解嵇康其人最重要的文献是他的《养生论》,其养生长寿之道归纳为一个字,就是"和"。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的"真语言"有助于学生提升话语实践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构建完整人格。对"真语言"进行本体追问和价值体认,是为了深化其理论建构,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课堂实践。研究"真语言"的产生之缘、理论之源和实际之效,既是对"真语言"的元理论研究,又是课堂教学发展之道的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决定孩子的一生。因为人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而幼儿时间正好是关键时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塑造幼儿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诗人李白和艾布.努瓦斯分别生活于中国大唐盛世和阿拉伯帝国黄金时代的阿巴斯王朝时期,两个人在性格、人生经历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又同样一生钟情于美酒。通过对他们部分咏酒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产生这种盛世酒文化与诗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性格是歇斯底里性格,即易受暗示、强烈的自我中心需要、情感极端化和富于幻想。这一性格的无意识与其具体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带胎衣而生的文化解读为其性格的暗示性注入"伟人"意识;生命"归土"概念与对死亡的预期为其歇斯底里暗示性注入"死亡"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非友即敌的结友方式、专横性格则是其歇斯底里性格自我中心需要和情感极端化的体现;其人格结构理论反映了他的歇斯底里幻想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教育是要贯穿人一生的,其内容是很丰富的,道理是很深远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是告诉我们道德是要不断去学习的。优秀的品德是要从小培养的。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是很多家长无从入手的。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教育孩子要有孝心;培养孩子大方、友善的品质;要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培养孩子诚实、勇敢的性格;要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相似文献   

19.
查为仁是雍乾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主持水西庄,风雅唱和二十余年。时人也多因此将之视为“附庸风雅”者。然细考其一生心迹,我们仍可探得其风流闲适表象之下孤高愁苦的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家族及师友的诗文化熏沐以及早年科场失意的经历养成了其执着孤介的性格,并形成孤高愁苦的诗心,从而表现出与盛世社会相疏离的诗歌形态。正是这种文化人格与诗歌心态使得查为仁得到当时一大批下层文人的认同,并以此主持沽上诗坛,形成了濡沫相依的水西庄文人群体。  相似文献   

20.
顾红兵 《考试周刊》2011,(11):92-93
英语中带有"ly"后缀的词往往都是副词,但是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有的既是形容词又是副词;有的词没有"ly"后缀,却既是形容词也是副词;有的词不论有没有"ly"后缀都是副词。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若不能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很容易引起混淆,分不清究竟哪个是形容词,哪个是副词。为了能够正确地辨别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本文现将它们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