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在“生生之德”,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而强調人與世界的相互迎向下,而着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内聖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於此來理解。這一生生之德的傳統,它强調的是“我與你”,這樣的主體互動感通、和合爲一。相對而言,西方文化主流傳統所重視的是經由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對於客觀對象的確認,人之做爲理性的動物,經由“我與你”這樣的存在樣式,而開啓其主智的傳統:再者,作者指出西方神秘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雖亦有其可會通處,但因爲理性的樣式不同,其中亦自有其異同。又西方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Descartes)標識出“我思故我在”以來,便轉而形成一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這可以説是西方現代性的起源。經由對比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衡定中國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和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之異同。最後,作者指出“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覺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吾人經由“覺知”,穿破表象、進到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如此之覺知,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契入,這便是生生之德、存在的道德真實感的“仁”。...  相似文献   

2.
景海峰 《中国文化》2021,(1):439-441
陳建(號清瀾,1497-1567)是明代中後期頗爲異類的一位思想家,主要活動在正德、嘉靖年間,這正是社會激蕩、思潮紛起、學術多彩而開始下沉於民間的時代.作爲一個中下層的士人,陳建在功業方面可以說乏善可陳,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便是著書立說.他的著作大多完成於四十八歲辭官歸隱之後,主要的有三部.《學蔀通辨》,在心學盛行之時,辨...  相似文献   

3.
居卡爾(ZiyaGkalp)活躍於二十世紀初年,即現代土耳出現的關鍵時刻,爲其新文化運動領袖及立國思想即土耳其主義(Turkism)創始人,并爲執政革命黨"聯進會"(CUP)核心人物。本文旨在將之與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作一比較,全文分三部分:奥圖曼帝國蜕變爲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此過程中的兩個文化運動及其領導人那覓凱末爾(Namik Kemal)和居卡爾;居卡爾和胡適的比較。最後部分爲重點,分别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兩人封新語文運動的貢獻;封新學術運動的貢獻;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總結部分指出,胡適的影響主要在語文和學術,亦即以文化和立言爲主,居卡爾的貢獻則在於爲土耳其立國指出大方向,立功與立言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4.
朱漢民 《中国文化》2023,(1):205-212
王安石之學是宋學體系中一個特别類型,其學既是慶曆之后以性命之理爲核心的地域性學統,又是熙寧之後確立的以新政治理爲核心的官學化學統。以内聖外王之道解構王安石一生建構的學統,可以發現王學其實是兩個既有着密切關聯、又有着鮮明區别的學統形態:一種是民間地域學派的王安石之學,可以稱之爲“臨川之學”;一種是官學化的王安石之學,即所謂“荆公新學”。儘管王安石年輕時致力於内聖之學,希望以内聖解决外王問題,但是王安石一旦“得志”爲宰相後,并没有完全沿着早期以内聖的修己之學來解决外王之治的政治問題,而是通過《三經新義》而回歸漢代的政治儒學。這一密切配合王朝政治的功利主義儒學,受到原本是“同志”的其他宋儒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5.
昆侖考     
馮時 《中国文化》2022,(2):117-132
昆侖文化向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問題,這種文化現象來源於先賢爲觀象授時的需要而形成的對太陽的認識與觀測。事實上,對空間和時間有意識地規劃不僅是人類知識體系賴以建立的基礎,同時更是他們創造文明的最早成果,這意味着古人對於决定時空的太陽很早就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誠然,從原始思維的角度講,没有理由相信先民會從一開始就懂得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事實,而一定認爲太陽的數量無限,這種對於無數太陽的認知表達就是十日神話。然而太陽如果成爲古人確定時空所觀測的標准天象,那么它就只能有一個,因爲天象觀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假如每天出升的太陽不同,這種不能基於同一天體的觀象工作就將毫無意義。顯然,觀象的需要使古人必須完成從無數太陽到只有一個太陽的認識轉變,后羿射日的神話即反映了這種認識的飛躍,這奠定了昆侖文化的思想基礎。古人以“昆”訓比日相同,以“侖”訓倫次,所以“昆侖”的本義就是每天倫次而出的都是同一個太陽,此即昆侖文化之淵薮。因此,昆侖文化其實是一種擺脱了原始思維的太陽崇拜文化,其天學表達即是昆侖三天,其政治表達則是昆侖地中,其宗教表達便是昆侖升仙,這些内涵完整地構成了中國傳統的昆侖文化,其形成時間約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人們習慣於以"中國"的一頭一尾、即周秦之變與清民之變來建構中國歷史的宏大叙事。似乎中間兩千餘年都處於一種恒常或停滯狀態。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解。從中國歷史的自身綫索來看,起碼應當從五大變局,即周秦之變、秦漢之變、唐宋之變、明清之變與清民之變上,才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這需要人們突破歷史停滯論,同時突破歷史進步論的束縛。前者是以後者爲歷史哲學支撑的,後者是以前者爲歷史經驗參照的。但兩者作爲現代歷史理念,都遮蔽了中國歷史的自身特點。中國古代歷史自有變化綫索與動力機制,而中國的現代轉變絶對不是一場突變。爲此,需要在五大變局中展示中國歷史的結構變化與功能調整,從而爲展示中國歷史的真實面貌奠定堅實基礎,爲中國的現代内驅機制進一步蓄積動力。這是當代中國需要確立的一種新歷史哲學,關乎中國的自身發展與人類前景。  相似文献   

7.
説回文     
正本文所謂回文,非中國傳統詩詞活動中以前後倒讀、回環往復爲特點的那一類修辭現象,而特指咸同到民國年間,中國寶卷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書冊,它是寶卷演化中的變體,有新出寶卷以回文名之,而不以寶卷命名,這一現象尙未引起特別注意,試略爲申說。咸同之後,回文在寶卷演化中出現頻率較高。車錫倫《中國寶卷硏究》第二章對寶卷稱謂及命名方式做了詳細考察,但未承認回文也是寶卷名稱這一現象,他在《中國寶卷總目》著錄《回文寶卷》幷指出它的別名爲《回文寶傳》和《錢果順回文寶  相似文献   

8.
學人寄語     
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浙大馬一浮書院這艘剛剛啓航之舟,自然會問:她的遠方在哪裏?在人類文明史上,文明的火炬在時間的隧道裹燃燒,在一代一代人的傳遞中留下火種,也總是會在燃燒中產生灰燼。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看到,有人默默地保存着文明的火種,也有人卻炫耀着文明的灰燼。中華文化的火種在哪裏?就在中華傳統學術思想的主脈——經學之中。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歷史文獻累積之六藝,賦予新意,而成儒門之六經。馬一浮先生說:"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  相似文献   

9.
首論同光體的特徵與提出時間。再從清詩風習之變看同光體的形成。清前期與中期詩壇有成就但均有所不足。道光、咸豐時期形成的宋詩運動,與桐城詩派都影響到五十年後興起的同光體。同光體詩派取清前期、中期諸家之長,糾其偏,棄不足,窺門徑,求新變,終能造就一代之成就。其三,清末詩壇形成衆多流派,本文辯析了三位前輩學者分派之説的異同。同光體脱穎而出,成爲詩壇的主流。其四,在武昌張之洞幕府的因緣際會,促成了同光體的舉幟揚旗。陳衍與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是這一詩派形成的重要人物,衆多詩人追從效法。後來核心層人物主要活動於武昌、南京、上海等地。其五:同光體的興起與社會亟變、人心思變、思潮競起的晚清世運相關。其詩作反映這一轉軌時期的現實與内心的痛苦。民國前期,同光體詩派以清遺老爲主,繼續發揮領袖舊體詩壇的巨大作用,其後學分布在高校或文化界、軍政界,潜承同光體之傳統,出現學者詩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試圖通過描述兩干多年中個學術傳統的一個"重視歷史"①的持久特點,指出這種特點渐渐構成了這個民族在學術方面的最突出"天賦",而這種"天賦"又和一種以"叙述"馬主的傳統風格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在中國最近一百多年的激烈動蕩中,這一"特長"似乎又有些隱晦不顯,被棄而不顧甚至屢遭壓抑.這大概也是現代中華學術要開新局所難免,比如從廣度上説,古代的中華學術就幾等於人文學術,而現代的學術是大大地擴展了,或可劃分爲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類.②現代中華學術也從域外文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獲得了過去的學術遠不能比擬的一種眼界和深度.但是,中個學術在大片拓荒補短的同時,似也不應忘記"吾家之所長",更不必"盡棄家之所藏".尤其是傳統文化在2 0世紀還曾遭到過多次的嚴重打(歷)和顛覆,我們還有恢復歷史記憶、尤其是"重新叙述"我們的歷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谷卿 《中国文化》2021,(1):239-247
文學創作日益自覺,文學批評對比興的關注亦漸增多,前人不斷强調,對"物"產生充分的想象,才能真正體現"情",而運用和强調比興的傳統與對物的體認和思考,是共同存在於詩學審美的一貫歷程中的.隨着詞文體的興起,咏物詞很自然地漸漸成爲一類题材,北宋文人對物的關注更接近一種開放式的發掘、搜求、探索,南宋文人的體物之情則帶有剖析理質...  相似文献   

12.
徐剛 《中国文化》2015,(2):173-179
屈原在《離騷》的開篇“自報家門”,叙述了“朕”的出身: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傳統上都把這段話看作是屈原的自傳。這真的是屈原的自傳嗎?爲什麽屈原在這裹要强調自己的出身?《離騷》真的是一篇“自序文學”嗎?  相似文献   

13.
就儒佛之辨而言,朱子與歐陽竟無可以作爲理學家闢佛與佛學家會通孔佛的兩個典範,代表完全不同的兩種立論旨趣。朱子視《中庸》爲孔門傳授心法或道統聖學一脉相傳的經典依據,以衛道者的姿態判别異端與正統,以闢佛的方式吸收化解佛學義理;歐陽竟無視《中庸》爲系統性的孔學概論,特别選擇《中庸》而非《大學》作爲會通儒佛兩大思想傳統的橋梁,《中庸傳》的寫作反映出歐陽竟無晚年以佛解儒或援佛入儒的學術抱負。朱子通過對理氣概念的精微複雜的辨析最終完成了道學體系,使儒家的善惡之辨從個體之心性推擴到整個宇宙。《中庸傳》則是在認寂本體的原則下把已經廣泛流傳的程朱道學式解讀扭轉到佛學本體論思維中來。對朱子《中庸章句》與歐陽竟無《中庸傳》的互讀有助於理解近現代儒佛之辯的深層意藴。  相似文献   

14.
正謹以此文紀念我親愛的弟弟葉維佳,同時向和他一樣不唱高調、不求聞達、在"被愛錢遺忘的角落"裹潜心做實事的人們表達敬意。因爲弟弟,我認識了其中的一些人。"水滴"句出自佛經,維佳用來與身邊同事共勉。在中國,歷來都有這樣一些堅韌不拔地投身於長遠民生福祉的人,他們是我們今天這個短視、浮躁與功利時代的稀有"品種"。人以稀爲貴。託體同山阿都都(維佳小名)於2015年6月14號因升主動脈血管夾層去世,享年63歲。他在突發病後  相似文献   

15.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後佛生於天竺。佛出生時有瑞像產生,漢明帝夢金人;漠明夢佛後又衍生出永平求法的傅説。而後佛教徒演繹出求法後佛道二教鬥法等情節,并謂道家角力失敗,劉、吕之徒出家爲僧;道教徒進而亦接受此説而批判劉、吕之徒致使佛教在中土流行,謬種流傳,故力諫北魏太武帝滅佛,去後漢荒君虚妄,復羲農之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滅佛詔書中提出西域本無佛教,佛教乃前世漢人劉元真、吕伯强之徒,道聽途説,附會老莊而成。這一説法恐亦出自老子化胡説,詔書中所言劉、吕二人,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指當時傳説柬漢永平求法後佛道二教角力,道家一方失利後出家的"司空陽城侯劉峻"與"四岳諸山道士吕惠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印藏傳佛教中的大成道者傳統。大成道者,梵言mahāsiddha,藏語grub thob chen po,是指通過修煉密宗成就法(sādhanā,sgrub thabs)而獲得圓滿成就(siddhi)、具有種種神通的瑜伽士(yogin)。印藏佛教傳統中推崇“八十四大成道者”群體。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高僧大德截然不同,不守清規戒律、不懼酒肉女色,甚至觸犯道德底綫,做出種種有悖人倫的行爲,是密宗墮罪修行的代表。印度大成道者傳統在傳入藏地之後對藏傳佛教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印度大成道者毗瓦巴、藏地本土瑜伽士尊者密勒日巴和瘋子根敦群培爲“瘋癫的聖僧”的代表,考察他們的傳記中記載的生平經歷和種種瘋行,將他們三人置於各自所在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做進一步分析,嘗試解釋大成道者爲什么會有種種癲狂和怪異的行爲,而這些行爲背後的動機、目的和意義又是什么?他們又對後來的修行者産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解答這些問題,本文試圖推進我們對印藏佛教的大成道者傳統以及藏傳佛教密宗一些核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相似文献   

17.
王邦維 《中国文化》2023,(1):119-128
《方廣大莊嚴經》是“佛傳”中一部有名的經典。其中的《示書品》,講釋迦牟尼初次上學,老師教他寫字,但他無師自通,早已認識了六十四種“字書”。《示書品》列出了這些“字書”。這些“字書”,多數出於神話性的渲染,但有些也真實存在。《方廣大莊嚴經》最早在西晋時譯出,其後唐代又有一個譯本,隋代則有一個内容相近,但并非同一系統的文本的漢譯本。比較梵本與幾種漢譯本中譯者對這六十四種文字名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翻譯,可以看到《方廣大莊嚴經》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流傳的複雜情形。尤其是漢譯中的“支那書”、“匈奴書”、“佉沙書”以及“大秦書”幾個名稱,究竟來源何處,怎么來的,研究者過去或少有注意,或意見不一。有關的分析希望能有助於今天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和相關的一些問題,爲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歷史增加一點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中國古代的年終蜡祭是爲傳統的感恩節,其索享先嗇、司嗇、百種、農官、郵表畷、禽獸、坊與水庸八神而祭之,並及先祖、五祀,遍涉天地萬物與祖先神明,體現了先民博大的宇宙觀與仁至義盡的人文關懷。蜡祭之儀節先蜡而後臘,並以田獵之物爲牲,爾後行飫禮而正齒位,目的在於感謝天地萬物神明之恩助有年,勞農以休息之,使明孝悌德行。古蜡、臘分明,秦以後以臘代蜡,漸失其禮,今之臘祭臘八,僅其孑遺而已。西周之蜡祭可據辛鼎銘文得以揭示,祭名本作"罝",主行獵獻牲,其儀節儀注皆與文獻所載密合,這是我們第一次從金文中辨識出西周的蜡祭。周人以行蜡明德,並以仁德作爲作人之標準,祈願以德傳家,萬年爲人,足見西周社會崇德明禮之風尚。  相似文献   

19.
正陳卓仙前輩的詩集《思復堂遺詩》是中國詩敎傳統的具體化。中國性情之敎的大傳統在養人、成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即回應了這個傳統。我們現在在一位女性身上,一位作爲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學生、敎師、主婦的女性而同時又絕不失其獨立的人格與澄明的存在的女性的筆下,鮮活而現量的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學的令人驚喜的個案,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  相似文献   

20.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虚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絶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爲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爲,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爲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絶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