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双城记》,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作家以这部小说来宣扬人道主义,褒扬和歌颂人道主义的精髓———博爱。博爱是狄更斯自身的精神追求,也是《双城记》的核心思想。西德尼.卡顿不仅仅要拯救露西,拯救曼内特一家,而且要抗衡杀戮的逆流,呼唤人类的良知。一个被社会排挤、遗弃的青年,却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以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来救赎社会。卡顿的救赎,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重点刻画的。狄更斯如实地以无限的深情描述了卡顿赴刑的场面,完成了卡顿由死颂生,由死到生的辩证转化。  相似文献   

2.
狄更斯的《双城记》刻画的人物形象中马奈特医生形象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在狄更斯的笔下看似悲惨的遭遇、看似可恨的人都为他的英雄般的形象做了伏笔,本文将对马奈特医生形象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双城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生动社会画面。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三类人物,第一类为以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为代表的法国贵族;第二类人物是以鞋匠得伐石夫妇为代表的革命力量;第三类则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莫耐特医生父女、卡顿和代尔纳。狄更斯将自己的社会理想通过对这三类人的塑造表现出来。他既鞭挞了当时压迫阶级的凶残和革命极端分子的暴戾,又对他们表达了善意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双城记》中刻画了许多极具特色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马奈特医生、代尔那夫妇和卡尔登,是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高尚人性与美好情感的憧憬,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风格.从对宽容、仁爱的赞赏和对复仇者泯灭人性的否定,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用宽容和爱化解仇恨,反对以暴制暴,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后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在英国具有显著地位。先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在狄更斯作品《双城记》有很好的体现。《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显著代表作,又是一部基于法国革命背景而诞生的浪漫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思想浪漫精妙,感情激动澎湃。本文主要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进行简要介绍,从《双城记》的相关评论入手,说明从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双城记》的叙事视角进行讨论,总结狄更斯的小说叙事手法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双城记》于1859年问世,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众所周知,狄更斯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一系列不朽的作品形成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赞扬他是“时代的旗帜”、“出色的小说家”。他所写的《双城记》,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情节结构独具匠心,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是一部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杰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狄更斯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动笔写《双城记》,这是与英国当时阶级斗争形势分不开的。英国是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倡导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真挚地同情深受封建统治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统治者令人发指的恶行。人道主义是狄更斯小说的指导思想,尤以《双城记》最为典型。文章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并对之加以剖析,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极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写作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狄更斯阐释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的最好的工具。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展开的.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三类人物的代表: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革命群众的代表伐石太太及理想人物--卡尔登和梅尼特.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双城记》思想的准确把握,并能从中得到我们对于现世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的《双城记》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揭露了社会的种种黑暗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欧洲大陆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狄更斯对灾难深重的人民大众深表同情,真切希望他们能够摆脱压迫,然而又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革命,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不留余地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这两大方面,浅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他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他的人道主义,既是对道德领域的规范与重整,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社会的批判,拉响了对人性思索的警钟。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史的编写是对异域经典的一次跨文化重构,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异域经典的价值和面貌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双城记》被誉为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自译介到中国以来便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其文学史地位超然。对比英国本土文学史,《双城记》的经典地位却迥然有异。《双城记》在中国的经典化与中国评论界的跨文化阐释密切相连,正是权威评论家的重新阐释,发掘了《双城记》的经典意义,为其再经典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本文尝试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分析《双城记》中的语言,探索小说扑朔迷离之迷,证实此小说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小说,但其中也具有作者讽刺、夸张、幽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奉献者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写道:"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在这繁华抑或萧条的时代,我们看到,有那样一群奉献者,他们踏着物质社会的满目疮痍,用无私与博大的胸怀将爱点燃,他们用爱的火焰,温暖着同时代人的心扉。犹记得,青岛微尘刮起的那一场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是一位深受圣经文化影响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圣经原型。文章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支撑点,以《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我们共同的朋友》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小说中的死亡与复活模式、伊甸园意象、水原型进行解码,进而探寻圣经文化在狄更斯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因爱之名     
顾名思义,《双城记》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个城市的故事——伦敦和巴黎。历史上,这两个城市有着太多的相似,而小说中的两名男主人公,查尔斯·达奈与西德尼·卡顿也在某种程度上像伦敦与巴黎一般,构成了一种相对应的关系。他们原本是一对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却因为一起案件的审讯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相貌极为相似,更为微妙的是,两人又爱上了同一位姑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露西小姐。故事的结局,是卡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了达奈。当我们细细揣摩狄更斯在小说中对卡顿的描写时,可以感觉到另外一些引人深思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最好的年代     
11月1日 晴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开篇就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