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鉴定了1 4份玉米杂交种及150份玉米自交系成株期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可受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不同程度的为害,抗性较好的试材有丹玉13号、丹玉16号、农大108号、豫玉22号、豫玉24号、农乐1号、白360、郑白72、Mo17、897009等.抗性较差的试材有掖单13号、掖单19号、掖单24号、黄早四、478、52106、E28等.母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影响较大,父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用9种杀菌剂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unlaria lanata)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室内皿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百菌清、退菌特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是1.61μg/ml,2.11μg/ml,8.23μg/ml;退菌特、多硫合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0.58μg/ml,24.76μg/ml,30.34μg/ml,34.21μg/ml,34.21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退菌特的防病效果最好,为90.70%,百菌清、多菌灵、多硫合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普得丰、代森锰锌也有较好的效果,防效在86.10%-72.52%之间。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得到对玉米茎腐病菌室内抑制活性较高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化学杀菌剂对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2种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丙森锌、雷多米尔·锰锌、烯酰吗啉和氟吡菌胺4种杀菌剂对肿囊腐霉菌的毒力较高,其EC50。分别为O.40μgZmL、0.47μg/mL、0.61μg/mL和2.64μg/mL;禾谷镰孢菌对咯菌腈、戊唑醇和多菌灵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分别为0.06μg/,mL、0.32μg/mL和0.85μg/mL,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2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稍差,其EC50。分别为1.71μg/mL和1.80μg/mL。上述筛选到的9种药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高,可以作为供试药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霉叶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9-38℃,pH值为3-10,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孢子产生的温度是15-38℃,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98%以上。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14份玉米杂交种及150份玉米自交系成株期对弯菌叶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可采用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不同程度的为害,抗性较好的试材有丹玉13号、丹玉16号,农大108只,豫玉22号,豫玉24号、农乐1号、白360、郑白72,Mo17,897009等。抗性较差的试材有掖单13号、掖单19号,掖单24,黄早四、478、52106、E28等。母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影响较大,父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十种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以适乐时、多菌灵处理时,菌丝生长最慢,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0060cm/h、0.0063cm/h且无菌核形成,药效最好;其次为速克灵、世高、甲基托布津;咪鲜胺、隆利、处理时不仅菌丝平均生长速率快,且有菌核形成,药效较差;井冈霉素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9种杀菌剂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anata)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室内皿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百菌清、退菌特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是1.61μg/ml、2.11μg/ml、8.23μg/ml;退菌特、多硫合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0.58μg/ml、24.76μg/ml、30.34μg/ml、34.21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退菌特的防病效果最好,为90.70%,百菌清、多菌灵、多硫合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普得丰、代森锰锌也有较好的效果,防效在86.10%~72.52%之间。  相似文献   

8.
木霉菌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离、纯化获得的6个木霉菌(Trichoderma spp.)菌株与玉米弯孢霉病菌(Curvalaria lunata)、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aum fulvum)、苹果霉心病菌(Alternaria tennis)在培养皿中作对峙培养,测定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木霉菌抑菌强度和抑菌谱不同,在本试验中T5、T6菌株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抑菌作用;有的木霉菌株虽抑菌谱较窄,但对某一特定病原真菌却存在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十种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以适乐时、多菌灵处理时,菌丝生长最慢,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0060cm/h、0.0063cm/h且无菌核形成,药效最好;其次为速克灵、世高、甲基托布津;咪鲜胺、隆利、处理时不仅菌丝平均生长速率快,且有菌核形成,药效较差;井冈霉素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0.
明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艳锦竹芋上发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21年采集武夷学院园艺大棚内患叶斑病的艳锦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 ‘Triostar’)叶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并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YJ-2),具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基于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表明菌株YJ-2和NCBI核酸数据库中拟茎点霉属菌Phomopsis sp.(登录号DQ780431.1)的相似性为99.43%,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地区艳锦竹芋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拟茎点霉属菌,为国内首次报道拟茎点霉属菌引起的艳锦竹芋叶斑病。  相似文献   

11.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原致病性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及筛选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适用药物,对皖北草莓种植区红中柱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取样,并在室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杀菌剂平板生物量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草莓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皖北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及尖孢镰刀菌两种类型,58%雷多米尔EC50值为464.05,抑菌率最高;其次为95%溴菌清、50%异菌脲和80%乙磷铝;72.2%霜霉威EC50值为5715.58,抑菌率最差,EC50值大小为72.2%霜霉威〉80%乙磷铝〉50%异菌脲〉95%溴菌清〉58%雷多米尔。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11种木霉对黄瓜枯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aporum)、黄瓜黑星病瓜疮痂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和番茄叶霉病褐孢霉(Fulvia fulva)的拮抗作用,筛选出1株M6粘绿木霉对3种病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而且对黄瓜枯萎病的室内盆栽防效可达65.66%。与此同时还观察到多数木霉生长速度快、生长繁茂,快速覆盖病原菌的菌落,竞争作用、抗生作用和重寄生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08,(4):32-33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突出的地位。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大面积、多年、连续使用自330、黄早四、E28等6大骨干自交系,使这些品系和相关品种的配合力退化,抗性减弱,造成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玉米灰斑病与弯孢菌叶斑病的严重发生与流行,给玉米育种和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与灾害,限制了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及早认清病虫发生危害规律和抗病育种的重要性,加强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扩增、创新与抗性改良,用新选育的多抗、高配合力、适应广泛的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来抵御各种病虫对玉米的危害,是我国育种工作十分迫切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9种药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室内抑菌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埘新月弯孢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和新万生对新门弯孢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的抑制作州,速克灵次之。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玉米品种进行干旱处理,对叶片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叶片质膜透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叶片含水量下降,叶片质膜透性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即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叶片质膜透性不断的增加,其中新实1号的变化幅度最小,而叶片含水量则随之不断的减少,与叶片质膜透性的结果相符.这说明幼苗期新实1号的抗旱能力较强.因此,对叶片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叶片质膜透性的测定可以作为幼苗期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濒危药用植物盘龙参根际真菌与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盘龙参的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盘龙参的根际真菌分属于9个属的真菌: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孢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丝核菌属(Rhizoctonia)、轮枝孢属(Verticilli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从盘龙参根、茎、叶等组织分离得内生真菌分属13个属:丝核菌属(Rhizoctonia)、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孢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小孢霉属(Microsporum)、枝孢属(Cladosporium)、小尾孢属(Cercosporella)、地霉属(Geottrichum)、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和弯孢霉属(Currularia).盘龙参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植物叶片表超微结构与黏附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广玉兰和桂花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广玉兰叶片腹(近轴)面有直径20~50 nm颗粒,呈聚集状分布;桂花叶片腹面有直径50~100 nm颗粒,散状分布。两种树叶片的腹面都比自己的背面黏附的微生物种类少,广玉兰叶片背面黏附的枝孢状枝孢霉最多。不同树种叶表超微结构的差异对微生物黏附效果不同的实验结果,对城市绿化树种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银杏根与茎中分离筛选出9株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菌,分别属于匐柄霉、暗梗梭孢霉属、交链孢属、镰孢霉属、蜜孢霉和放线菌属。这些内生菌以真菌为主,并首次发现一株放线菌也产黄酮。内生菌产黄酮的能力以槲皮素衡量,槲皮素产量最高可达9.14 mg/L。内生菌体外培养的传代稳定性较差。HPLC测定结果显示,银杏内生菌均分可分泌一种非黄酮类物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在乐清湾红树林选择5个采样点,采集其根、叶、枝、皮及土壤和海水,分别在3月、4月、5月共采集3次,研究其真菌区系.共分离到20种真菌,其中曲霉属6种,毛霉属3种,地霉属2种,酵母属2种,其他7种分别为青霉属、根霉属、裂殖酵母属、鞭孢霉属、葡萄穗霉属、葡萄孢霉属、木霉属.  相似文献   

20.
北农青贮303苗期长势强,株型清秀,半紧凑,节间较长,叶片较宽,叶色浓绿,茎秆柔韧,株高300厘米左右,穗位100厘米。具有下列特点:1)产量高、稳产性好。生物产量(干重)平均亩产1209.8kg,比农大108增产9.74%。2)抗逆性好,抗倒性极强,高抗茎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3)耐密植,持绿性好。4)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