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本文主要结合色彩、剪辑、声音等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基调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好莱坞最具创新意识的电影导演之一,电影《盗梦空间》是其执导的第七部影片,在艺术形式上有极大的创新之处。该片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柯布带领其"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以从中盗取机密,并通过植入意念的方式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在电影语言和叙事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亦充分体现了诺兰导演的创意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影《盗梦空间》的赏析与解读,探讨其在语言和叙事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历史叙事策略,呈示"文革"政治意识形态下,生命个体的人性和生存状态及其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本真历史"的深度拷问和忧患意识,以及对人之存在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梦境作为其中的重要意象,所构筑的叙事空间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美学力量,在与现实世界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的叙事空间。梦境空间的构筑,为文本人物增添了难以抹灭的诡秘宿命,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独特的叙事诉求,更进一步在结构上呈现多重形态,丰富延伸文本的情节结构,以巧妙的构思丰富了文本叙事形态,体现了格非由文学形式实验转向对古典历史追问与探寻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语言文字是单一的线性叙事媒介,并不适合表现空间.但许多文学作品却突破限制,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生动的人物肖像的刻画和历史片段的穿插回顾,延缓叙事时间的流动,或造成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并置,从而使得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武.不仅如此,一些作品还试图借用其他一些叙事媒介如舞台戏刷、绘画、电影等的空间叙事技巧,展现出丰富的空间意象.在小说<巴士>中,艾萨克·辛格利用文学叙事手段构建出静态的舞台空间,灵动的绘画空间和飘忽的电影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列斐伏尔以及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北迁的季节》的空间叙事艺术。萨利赫采用地质空间的对比手法来体现苏丹北方农村和大都市伦敦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叙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会空间则注定了二者无法真正融入苏丹乡村的生活。萨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等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雪莹 《文教资料》2020,(5):37-38,45
《扶桑》叙述一个一百年前为寻夫被拐,随着劳工漂洋过海到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妓女的故事。学界关于《扶桑》的叙事研究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叙事主体、叙事手法等方面,但对叙事空间的研究不是很多。《扶桑》中人称的交替运用、历史记忆的空间流动、文化空间的身份认同,都对叙事空间具有可研究度。  相似文献   

12.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选择的背景和事件是尚未结束的美伊战争,如何表现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无疑需要在电影叙事和主题表达上寻求新的突破。这部电影在战争的主题设置以及揭示战争状态下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叙事方式的运用上都留给了研究者较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电影的叙事手法有很多,通过时间、意象、人物、色彩、空间等都可以叙事。其中空间叙事不容小觑,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再到多维空间的转换,为电影的空间叙事带来突破性的惊喜。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这部电影以"打拐"为故事背景,以空间叙事为视角,反思了在目前社会制度的压抑下给人的心灵和身体造成的创伤,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的作品是现代主义被时间掌控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进入到后现代时代,人们的目光更多的落在空间,呈现出一种"空间转向"状态。而电影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则给空间叙事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缝隙,导演对《少爷的磨难》中的公共空间,隐蔽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描写是导演对现代化发展的担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同时也是对处在现实社会中真实人的矛盾心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小昌2018年发表的小说《白的海》,集中表现广西北海越南难侨、开发移民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作家围绕"鱼嘴镇"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借由记忆、欲望与死亡的叙事展开虚构的历史,将主流宏大叙事边缘化,将历史模糊化的叙事策略,突显了现代化进程中诸多的冲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惘、断裂等现代性问题。从地理空间构建角度来看,小说在检视反思人的"困"与"逃"——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地理叙事策略背后具备了深刻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叙事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隐喻,贯穿了戈迪默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无人伴随我》中,戈迪默颠覆并改写了南非白人的地理空间、价值空间以及权力空间等空间叙事,从而解构了南非种族政治的宏大叙事.《无人伴随我》既体现了戈迪默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批判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南非未来新型的空间叙事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0.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析其批判当下道德沦落与历史虚无化现状的现实指向,深刻地揭示出苏童文学叙事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