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韦桂琼 《少年月刊》2013,(Z1):59-60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会议室、教室或各种聚会中,很多人都喜欢坐后面的座位,而且后面的座位往往都先被坐满。事实上,大部分抢占后排座位的人,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他们怕受人注目。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受到严格的  相似文献   

2.
<正>乔治·莫兰迪看上去很懒,甚至懒得给自己的画取个好名字。一页页看他的画册,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画都只被简单地叫作《静物》。对任何一个曾接受美术训练的人来说,静物写生似乎是入门功课——想学绘画,当然得把物体画得很像。奇怪的是,仅从画“像”的角度来看,莫兰迪怕还不及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凭什么成为20世纪欧洲极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思想的糜烂和情趣的俗化使得张资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彻底走向滥情的"通俗"文学创作。由于过于注重对人物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描写,所以他的婚恋小说几乎成了男女性欲表现的自然记录,即使是排日小说也被他写成了生硬的多角恋爱模式。此外,他这一时期的小说还存在情节平铺直叙、故事散乱枝蔓以及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缺少逻辑性等缺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著述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初、20世纪20-4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三次高潮,而每次高潮的形成都和中国史学所面临的理论和范式的转型需求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理论的追求,也有力地证明了理论在史学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为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史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应当突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教育学在21世纪的发展是必需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可以沿以下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中国教育学是在不断接受外来教育学冲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就是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第二,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史。教育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史在创意上追求如下特色:以散文思潮为经,文艺理论为纬,书写一部全新的中国20世纪散文发展历史(囊括传统意义上的近代、现代、当代散文史)。即用文艺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展现和描述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的流变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20世纪散文作家作品作出合乎这一流变、趋势的文学史评价。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本全景式观照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高校教材。 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定位,决定了这部教材以跨世纪的高度理性地总结全部20世纪经典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内容特质。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激变的世纪,人类从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到生存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文论也形成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20世纪犯了两个错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军国主义的日本把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侵略中国,最后导致自行灭亡。20世纪后半叶,经济大国的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在建立信赖关系上归于失败。前者是由武力所致的错误,后者是热衷于赚钱的错误。古代有“过则勿惮改”的说法。21世纪日本的希望,是以改正20世纪的错误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 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世纪的三大发现( 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 20世纪前 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 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1.
由吴孝成、赵嘉麒主编的《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一书,已于2006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文学传统”、“哈萨克文学的先驱”、“20世纪哈萨克诗歌”、“20世纪哈萨克小说”、“20世纪哈萨克散文’’和“20世纪哈萨克戏剧”等六章,约28万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建筑文化遗产特别是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进展;讨论了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城镇化急速发展中必须重视保护和利用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并提议组建"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认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风云变幻的世纪,是突飞猛进的世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外帝入侵和西方文明思想传播的双重作用下,经历了几十年的血与火的革命和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  相似文献   

14.
苗族芦笙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神奇和精彩。苗族芦笙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初;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第四个时期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5.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孕育期(19世纪中期前)——学徒制阶段,萌芽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前)——工读主义与半工半读阶段,发展探索期(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末)——半工半读教育制度阶段,大力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类型可依据实践操作的特点,教育提供者和教育场所标准,以及年代发展、办学体制、培养过程等标准来划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提出了著名的仰韶文化西来假说。20世纪20年代,该说一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30年代前夕,无论是安特生或国际汉学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倡导、附和,还是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并不带有明显的偏见。由于该阶段仰韶文化的发掘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前夕国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讨论总体上未有什么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对安特生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过程中,仰韶文化西来说日渐失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支持。迄20世纪40年代,随着齐家文化得到确认,仰韶文化西来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质疑与批判声中,不攻自破。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外学术界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从总体上看,属于学术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一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论争几无学术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仰韶文化西来说方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学术界再次提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始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回眸20世纪外国文学时,必须正视“战争与20世纪外国文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战争使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人们在精神上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悲观。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19世纪传统作家的方式进入了文学。茨威格像20世纪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很少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主要是表现战争对人心理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对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开展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曾风靡一时,不仅影响美国,而且对世界很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以来,教育评价领域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testing era)、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评价时期(evaluation era)、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考评时期(assessment era)。与此同时,教育评价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革新性课程,指的是综合两个或多个相关独立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元课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课程综合化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关注的是数学和科学的相互结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转向历史的视角,把跨学科的教与学以及课程的综合作为中等水平教育的重中之重。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