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茅盾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在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茅盾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诉说了他寻求女性美的美学情愫,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时代女性”的群像“终因茅盾的倾心尽力的描绘,而在文学史上灼灼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①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茅盾的小说将会变得多么苍白而乏味啊!也正因为如此,对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茅盾小说《蚀》、《虹》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所谓经典女性是指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在同类人物中,她们能够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她们能够在现代文学女性形象长廊中以其卓越的风姿成为独特的一群。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概括茅盾早期小说的特色为“绚烂中带有哀伤”。我觉得这也可以看做是对其前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总体写照,同时也体现了茅盾对小说中这类人物的审美价值评价和道德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3.
茅盾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传统型、娜拉型和卢森堡型.茅盾揭示了历史与现实在历时性状态下对传统女性的双重制约,环境的改造力是传统女性通向现代女性的桥梁.娜拉型女性从家庭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不断幻想,又不断幻灭,现代意识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态在她们身上共存,使得她们矛盾和痛苦.茅盾预示了娜拉型女性的出路在于走向卢森堡型的女性行列,但并没有在两者之间架设起“桥梁”.茅盾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败得失主要是由茅盾的创作心态决定的,茅盾的婚恋情结和革命情结是制约茅盾创作心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陆文采、王建中合著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最近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茅盾作品中的新女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著;也是一部对我国现代女性文学探讨的论著.全书探讨了茅盾作品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虽不能说是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的全部,却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家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多年来,国内外有关茅盾创作的评述文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抓住茅盾最倾心创造的女性形象群,将她们的思想、性情、行动、经历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恰如其分地分析她们或正剧或悲剧的命运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曾起过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从而对她们进行时代的评断和排列,却是十分新颖和引人入胜的.依我看来,《“时代女性”论稿》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们早已注意到,茅盾小说最富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的地方是尸“时代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即便是那些不怎么喜欢茅盾小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赵惠明……这样一些心性高洁、孤傲不羁、散发着奇情异彩的时代女性,曾在他们心中划过了一道颤动的音符。正是因为章秋柳们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在这个“女儿国”里流连、沉思。国内研究茅盾笔下“时代女性”形象的论著有一些,但是,象陆文采、王建中两位教授所著的《时代女性论稿》那样,从女性文学的总体视角切入,高屋建瓴而又细致分析专著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小说命名是一种艺术,是全部艺术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独特的揭示作品内涵的作用.好的篇名,往往是在简明、贴切、生动、形象、含蓄、富有诗意和哲理性中,概括了作品丰厚的思想内容,或揭示了主题蕴籍的内涵,并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茅盾小说的命名大部分都有一种艺术魅力,渗透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关于茅盾小说命名的主要特色,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上都与前代的文言小说不同。但无论是市井女性形象、守礼女性形象、情欲女性形象,或是复仇女性形象,都是小说作者在对现实中的人进行道德上的教化,而这一创作动机是受了南宋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冬萍 《文教资料》2014,(16):18-20
在当代文坛中,沈从文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独树一帜。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既有清纯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这些女性形象用特有的生活经历诠释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本文从沈从文小说中女性的分类、特点及作者所采取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入手,论述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动摇》     
茅盾的小说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十分注重,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文体.但是,这种描写有时使人感到过于凝重,洋气十足.然而茅盾对女性的描写却弥补了这一凝重感,他作品中出现的女性群像非常有魅力,往往使人再想回味一番.1919年起,茅盾就妇女解放问题开始发表议论.他巧妙地描写了变革时期的妇女,这也不足为奇.我认为茅盾既有对女性关心的一面,还有对女性迷恋的一面.不然的话,就不可能把女性微妙的变幻、好胜的心理以及生理刻划得如此深刻,有时甚至连女性亲友间的同性恋行为——挽住对方的腰,让对方坐在自己的膝上抱紧等等,都毫无遗漏地加以描写,确实使读者为之一惊.  相似文献   

14.
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个目标。”他从创作的开始,就十分注重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个中心任务。在他一生创作的几十部长、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永葆其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久久闪耀着异彩的,除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特别在他早期的小说中,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的形象,更居于主角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象是一群"时代"与"女身"的合体.它体现了新的身体观感和身体的认知模式,并被结合进关于现代性和时代精神的宏大叙述,从而初步实现了对于新女性"历史意义"的想象和对于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当中,由于封建社会制度长期的男权主义的影响,女性角色在小说当中一般都没有特定的"侠"类形象,由于当时女性的地位较低,很多小说都将侧重点放在男性角色上。唐代开始尤其是晚唐,小说中女侠的形象开始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在当时的武侠小说当中,赋予了女性应有的地位。唐代的女侠形象比较突出,她们不仅才貌兼备、智勇双全,还侠肝义胆,情深意长。唐代小说的女侠形象开创了我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塑造方式的先河,同时也为后世女侠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小说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其显著的特色:女性角色都是脱离了罪恶根源的形象,转而代表了美国的新价值,也代表了美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文章围绕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分析其笔下"美国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小说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其显著的特色:女性角色都是脱离了罪恶根源的形象,转而代表了美国的新价值,也代表了美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文章围绕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分析其笔下“美国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楼梦》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刘锋杰《红楼梦》作为影响茅盾的重要古典名著,原因大略有这样二点:其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至《红楼梦》,不仅大量描写了女性的形象,而且代表了最富于同情心的妇女观,林黛玉的出现,高奏了一曲中国传统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悲壮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