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我国应尽快地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的判例教学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教学应站在法学方法论的高度之上,而不应只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层面,应在教学中将法律知识与理论,法律实践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法律认知水平。判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假设面向现实,向学生传授英美法系法律思维方式和运用法律的技术。这些特点适应了吸收判例法律制度的需要,适应了依法审判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教育中,应把法律技术的传授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以讨论和讲授相结合为教学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法律职业者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培育一个法律职业者阶层是一国走上法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动力机制。通过对中国现实情况分析,指出中国目前不管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司法独立性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者阶层。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法律活动的专门化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必然导致司法相对独立,为法律职业者阶层形成创造社会历史条件,从而,法律职业者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司法解释作为法制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功能。基于我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习惯,我国的司法解释具有阐明法律条文含义功能,具有在司法实践中完善法律的功能,具有通过法律适用辅助法律实现的功能,具有为法律废、改、立积累素材的功能,具有检验和提高司法者法律意识和司法水平的功能。尽管司法解释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但在尊崇制定法律的国家里,其效力永远居于法律之下。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法律的逻辑性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促使了法律逻辑学的产生。然而,由于对法律逻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于法律逻辑学的定位问题成为建构科学的法律逻辑学体系,促进法律逻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法律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对法律逻辑形式化的局限性分析的角度,对法律逻辑学形式化定位予以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是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的重任,对于培养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法律现象较感兴趣,但是对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动力。因而,如何把法律现象和法律理论结合起来,增强法律课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努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结合案例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学好《法律基础》的有效途径。一、…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1.
法律效益是指一定社会的法律在其制度,实施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结果及其实现程度,法律效益与法律效益之间区别在于内涵,取值和测评手段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法律产生条件成熟时,法律实施程度占主导地位情况下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法律规范的结构因其功能需要在逻辑上必须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这是其功能的原则性要求;但法律条文在表述法律规范时,由于受立法中法律规范的表述应该简约和避免重复等原则的制约而具有灵活性。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既不能以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否定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也不能以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来否认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语言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其独有的特征。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精确性的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关键是通过理顺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运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判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此种方法,优点主要在于: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并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以及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和法律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法律推理定义,给出了自己新的定义,即法律推理是特定主体在法律实践过程中,以已知的法律和事实材料为前提推导和论证法律结论的过程。这一定义反映了法律推理的基本特征。法律推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一、法制观与权利义务观。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行为。法制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对法律的要求和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水平,以及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正确的法制观不仅表现为对现实法律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在于对法律精神和实质的理解和认同,对法律的优劣依据现实做出恰当的评价,还在于将这种认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  相似文献   

17.
林薇 《英语广场》2023,(4):111-115
法律英语课程是法学双语或全英文法律专业课程的前置和预备课程,课程内容既包含语言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法律文化。法律英语课程中的文化导入包含普通法历史文化的导入和法律语言文化的导入,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设置文化导入的路径,促进学生的法律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8.
法律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做到对法律的有效运作,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对这种资源进行配置。用“供给——需求”的方法对法律的供给因素及供给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法律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政治、既存法律制度、法律价格、法律生产成本、法律供给技术水平、法律社会福利等,而供给模式主要集中在强制性供给和诱导性供给、粗放型供给和集约型供给之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法律教育,还是法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辩证认识两者的关系,其意义在于,科学认识普法、法律教育的作用,以及解决普法普及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有关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我们进行法治建设,与其说需要进行法律教育,进行所谓的全民普法,不如说将最浅显的法治的理念、法律的精髓和实质告诉民众,传授给民众。 ●改进对高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去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20.
朱剑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4):52-55,78
在当前城市拆迁过程中,由于诸多复杂因素,引起了许多纠纷与矛盾,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涉及到复杂法律关系的处理,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这两种法律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拆迁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拆迁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问题。同时,现有的城市拆迁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给这类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不便。本文拟从城市拆迁中的法律关系、拆迁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城市拆迁中行政机关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拆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