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提示高中历史教学需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按照这一定义,首先,历史解释的基础是史料,历史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理解”。这既包含了对史料的求证、鉴别,也包含了对史料的理解、解释。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对史...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从定义看,构成科学的历史解释需要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相结合。可信的史证是历史解释之基,严谨的逻辑是历史解释之器,多元的史观是历史解释之魂。[2]笔者试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以初高中衔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为抓手探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将历史解释素养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可以说,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以及辩证、客观理解历史事物基础上的。然而,无论是对史...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解释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学者李剑鸣认为:"它(史学)关心的是人,研究的是人,探讨的是过去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1]朱孝远先生则这样描述历史:“历史是时间、空间与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素养有明确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邓京力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1]。冯一下将"探明历史因果""分解历史事物""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判"作为历史解释的四个要点[2]。可见,"探明历史因果""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客观评判"是专家、学者相对比较赞同的历史解释的三大要素。对此,笔者以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对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教师应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历史叙事教学进行架构,并最终导向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90):131-13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说明,就需要学生广泛研读史料、用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在历史解释视域下,通过补充历史材料,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建构历史解释,其内容包括确定史实、叙述经过和结果、分析原因和影响、揭示经验和教训等。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衡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判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民国国学大师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1]  相似文献   

10.
徐蓝教授认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属于过去式,人们只能通过过去遗留或保存下来的史料去辨析、推理,形成合理的认识。这里的“辨析”“形成对历史正确的认识”就是一种历史解释。课程标准同时提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课标要求,学生要在高中三年的历史学科学习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如何在高考的一张试卷中体现?如果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它是以笔试的形式呈现,这就少不了学生对试题的理解与表述。而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历史解释可以体现在:尝试运用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实对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与解释,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认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指向历史解释的单元项目化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培养,让学生通过历史解释过程完成史实解析,触摸真实历史,形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法国历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认为:"每一个希望从事原创性历史研究的人,其初始装备除了普通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那种有助于文献的发现、理解和批判的知识。";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的定义不谋而合,即"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西方学术界向来有重视历史解释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米切尔·斯宾塞曾说:"历史研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历史解释,通过文本解读,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技术再现历史,从而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1]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列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最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落实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33。  相似文献   

17.
王磊 《辽宁教育》2023,(17):88-90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教师可以深挖绘画作品中的历史因素,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统编版教科书从编写体例到功能性栏目的设置,无不体现、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朱汉国先生说:“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解释,必须要厘清历史解释的两个关系:第一,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关系;第二,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关系。”追寻朱汉国先生对厘清历史解释两大关系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背景分析1.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历史学科兼具逻辑性和人文性。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基于历史演进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习的多项核心素养和能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求。我以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可简化为“史料”“史观”“问题”“现实”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对历史作出解释,首先要占有足够的史料,其次要有基本的历史观知识,再次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合适的问题,最后还要有关照现实的眼光。下面笔者以历史地图与“史料”“史观”“问题”“现实”为线索,以《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