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评价与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对教科书内容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从何而来?究竟什么样的调整才是“适当的”?怎样才能达成“跨度”与“深度”合而为一的重新整合?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通过对课程标准内容的解读、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调研,结合自身对该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尝试从课文标题入手贯彻融通意识,整合出紧扣学习主题,且有一定跨度和深度的教学设计,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核心要义——中国文明起源后,国家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变化,提出了统揽本单元的关键概念与核心主题.从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早期国家"的概念综述入手,梳理了本单元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的嬗变轨迹和历史缘由.在单元内容主旨的定向制...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自主阅读任务单的必要性从2019年9月开始,上海开始使用统编历史新教材,高一年级使用《中外历史纲要(上)》,此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量大、叙述精炼。如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包括三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以及"两汉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很大挑战。学科大概念作为整合教科书碎片化知识的新视角,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为例,探索学科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为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中外历史纲要》以内容密集型、结构大跨度、表述纲要式的特质为基本特点,其主要内容是编者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教科书编者对历史的解释进行再解释。教师需要整合教科书,化繁为简,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单元整体设计是把教科书某一单元当成一个整体,突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进行整合,挖掘主线,提炼核心知识,有所取舍,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本文以“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谈谈高中历史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用好教科书、教好教科书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新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课时容量大,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课时教学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处理好教科书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这一矛盾,对用好、教好高中历史新教科书,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从教学理解的角度谈谈对用好、教好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8.
2019年秋,部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六省市启用。作为一本纲要性教材,部编教材正文部分叙述精练,侧重概括.辅助栏目丰富且兼顾学术。这呼唤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精细研读史料,充分发掘内涵,塑造高效课堂。最近,笔者有幸承担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关键问题解决培训”教学展示课,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备课过程中,发现此课配置的秦简《里耶秦简 户籍簿》(考古编号为里耶简9-2064,以下简称《户籍簿》)就是一则能为学科素养培育提供极大空间的典型史料。  相似文献   

9.
申超 《贵州教育》2023,(1):29-31
“三新”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时空观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时空观的研究现状,结合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以点带面,组织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时空框架,逐步提升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策略实践,培养学生时空观。  相似文献   

10.
廖丹萍 《广西教育》2022,(2):132-134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详细阐述高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单元学习下的主题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可根据单元学习较为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构建,从单元学习的视野设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版教科书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试行以来,许多老师认为内容多、讲不完、概念多、学不深。所谓纲要,即提纲挈领的要点,在历史演进中则为重要节点,具有鲜明的结构与逻辑。故教师应注重基于纲要的结构与逻辑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正>执教《中外历史纲要》已经两年有余,经历过初识的困惑,也经历过深入学习的惊奇,更经历过如何复习的重重迷雾,有几点认识与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有所帮助。一、研读课标,灵活整合教材,解决重难点《中外历史纲要(上)》共有10个单元29课,加上活动课,总共30课的内容。按照新高一的课时安排,历史课少,但教科书内容多。如何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这是执教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中外历史纲要》刚刚实施不久,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广东等地使用。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采取通史形式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重要史实和知识逻辑结构。但《中外历史纲要(上)》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共鸣和共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此,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局,秦统一向来备受关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叙述了秦统一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的"历史纵横"栏目在论述"秦朝的政治危机"时,编写者举出了两个例证:一是秦始皇出巡途中险些被铁锤击杀,二是陨石上被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政治预言。如果注意到这两个事件均发生于统一国家的东方,便可以推知,所谓"秦朝的政治危机",实际上主要来自六国故地。而政治危机的存在表明,六国民众不愿接纳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正>鉴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理念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生既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容易与新教科书产生认知上的“距离”和“冲突”。当然,认知冲突既是教学挑战,也是教学机遇。基于此,如何利用好、创造好、营造好“认知冲突”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策略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正>杜君立先生在《历史的细节》一书“轮子的征服”中把轮子看作是一项真正伟大的发明,认为由轮子引发的征服与奴役衍生出了国家。中国的轮子从出现到秦朝,才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标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讲述秦的统一历史时,广义的“统一”一词出现达20余次,几乎贯穿了该课的始终。于细微处从车轨的距离看“统一”,统一车轨带给秦朝的是交通的巨变,本文就以车轮这一视角来窥视不一样的秦朝。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分析“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单元,上承本单元“秦朝与西汉大一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二课,下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将东汉的兴衰置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历程中重新审视,同时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表现及东汉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豪强士族与君主关系演变的梳理,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历史统编版教科书中出现两处关于南北分卷考试的表述,第一处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描述“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第二处为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历史纵横”所描述“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本文通过对宋明两朝南北卷制度形成的梳理,以理解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秋,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在云南省投入使用。新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密集,课时紧张等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也提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这样的背景认知,笔者尝试使用学科大概念整合历史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