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2.
罗岚 《今日教育》2006,(6):47-4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民彝”是李大钊为追求时代潮流、将中西方思想有机融合而提出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的总和;伸张、扩展是其特性,可能被压抑、障蔽,但最终会“发扬光大至最高点”;它实质是关于“人”与政治、社会历史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尊重和强调个体——“我”的自由发展。“民彝”思想的渊源主要是中国明清以来的风俗决定论和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左宗棠的民生观包括“爱民”、“恤民”、“利民”、“重民”等思想内容。本文着重论述了这些思想内容的渊源、内涵及实践情况,分析了它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减轻民间疾苦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了它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提出的“四个统一”要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高校时刻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突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在服务祖国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充分认识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把艰苦奋斗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6.
《大学》“日新”思想包括“自新”、“新民”和社会“惟新”几个方面.它根植于良知,形成于教化,完善于自求,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用之于修齐治平,无不恰到好处.“日新”精神养成之路径是“八条目”,行动的先后顺序是修身为先为本,治平为后为末;养成之时间是终其一生,所及范围包括人生活动的所有场所.“日新”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哲学范畴,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麝月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麝月兼袭人、晴雯之美;在小说结构上,麝月的“兼美”又与秦可卿的“兼美”相呼应,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性。通过运用儒家“中和”思想对麝月的行为处事、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把握麝月的人物形象和她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相似文献   

9.
“领导就是服务”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的治国治党的哲学思想,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中国儒家“仁学”、“德治”之精华,是我党执政的归宿。章联系实际,说明只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一书中,反对争利,倡导谦让,不只是个体修身处世的问题,而是与天下“治平之道”紧密相连。无论在材料取舍、体例安排,还是人物评判等方面,都贯穿着司马迁政行简易、礼让为国的主张。禅让天下的最高政治理想,谦让简易之政的现实施行,犯颜直谏、举贤纳言的君臣之道等方面的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政治观念,构建成司马迁的“争”、“让”思想体系。今天,我们当借鉴这些闪光的思想,寻求通向和平幸福的康庄大道,方不负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深心。  相似文献   

11.
“中和” ,既是一种道德范畴 ,也是一种哲学范畴。作为一种观念和思想 ,形成于古代先秦时期 ,后有一个丰富发展过程。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笔极为可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探索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文章以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使之符合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动力和首要任务;追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智力支持与保证;始终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某些思想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从教材建设入手,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之,更信之;还要加强“三进”工作力度,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历史实际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一点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在于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高校“两课”肩负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两课”教育教学中“三进”,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需要,更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