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般教材及教师在讲解“一国两制”问题时,只讲“不变”一个方面。但我们认为,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必须讲清“不变”与“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思想。“一国两制”这一构想有着特定的内容。第一,“一国两制”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确定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作为统一国家的组成部分的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上百年不变。第二,“一国两制”有两个前提,一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不是“两个中国”,不是“多国”,不允许在中国搞什么国中之国。在国际上代表…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邓小平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战略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一、 “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国家结构形式理论 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单一制,而不采取复合制。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有统一的宪法和国籍,只有一  相似文献   

4.
<正> 从实践的角度看,香港回归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一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 所谓“一国两制”,即在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探索中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凝聚了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这一构想的形式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灵魂是两种制度共存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由此实现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把这一崭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其中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全世界所瞩目。一、“一国两制”是新思想,新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所谓“一国两制”,根据小平同志的说法,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即门化人口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与基本方针,它与国民党当局抛出的“一国两府”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允许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长期和平共存,是“一国两制”的重要含义。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是为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所谓“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有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坚持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和平共处原则是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同时存在而提出的,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应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和平共处。这一思想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个指导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所提出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允许部分地区长期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可循,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从未论述过的。  相似文献   

10.
在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同时在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立足点是和平统一。这一构想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开放性,体现了当代国际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更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崭新的科学构想,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咸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创见和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1.
“福利国家”理论是关于国家性质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心思想和民主社会主义一样,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消除了贫困”,“人人富裕”,现在已经成为“全民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通过渐进的方式得到根治,无须乎革命。“福利国家”理论的内容包括政治和经济的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们认为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国家,代议制政府就是“福利国家”的政治标志。这种谬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早已尽人皆知了。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新中国对香港特殊政策的历史演变,跨越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夕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并在此后成功地实施了“暂时不动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创造性地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的核心内容是保持香港回归以后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同时坚持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付诸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重大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前提 ;台港澳现状是“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客观条件 ;争取在国际关系和两岸互动中占据主动是“一国两制”决策提出的战略目的 ;“一国”条件下“两制”关系如何处理是“一国两制”决策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和谐选择。它把历史和现实、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利益、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下的祖国安全统一。双方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两种民主的立国之本不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都是国家形式,但是这两种国家的立国之本又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总是会利用武装颠覆或“和平演变”这两手来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和平演变”这一手,毛泽东从战略上和策略上进行了认真思索,提出了丰富、系统的反“和平演变”的战略和策略,并付诸实施。这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值得很好总结。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反“和平演变”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所谓“和平演变”,是国际资产阶级在保持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前提下,通过战争以外的种种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向资本主义演变。毛泽东对此早…  相似文献   

17.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实行“一国两制”,主体是社会主义,即大陆10多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说,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对立双方在统一后仍各自保留自己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长期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繁荣。这一构想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目前各方对“和平统一”均表赞许,但海外、特别是台湾方面有些人怀疑“一国两制”只是中共的诱饵,台湾若吞下这个诱饵,则“两制”仍将变为“一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西藏和平解放时就是“一国两制”,后来则变成“一国一制”。蒋经国生前曾亲自号召全体国民党员和台湾民众“从西藏悲剧中,吸取对付中共和谈攻势的教训。”迄今为止,台湾方面仍不时宣传“一国两制就是西藏模式”,认为它在本质上只不过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所制订的“和平解放战略”的翻版。另一方面,大陆的学者在论及“一国两制”时,普遍认为它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形成,对它与“和平解放”的关系则语焉不详。有些同志则顾虑让两制“长期不变”是否背离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对于确保“一国两制”的圆满成功也是一种潜在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统一后的主体),而在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是两种制度在一国之内的和平共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平共处思想首先是由列宁提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领导人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其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处理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到一国之内,发展突破了列宁、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我国领导人,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主权问题提出的一种构想。这一构想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是邓小平同志于一九八二年九月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一国两制”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斯、恩格斯的统一战线理论,是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有助于消除国际争端,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提出的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伟大创举。在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回顾“一国两制”的构想,深感其独具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邓小平“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提出,经过了一个长期酝酿和发展的过程。早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公开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1958年10月,毛泽东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