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可喜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仪式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  相似文献   

2.
1 “问答式”课堂教学的弊端可喜的是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现象 ,目前已经很难见到了 .但是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又多呈现为一种典型的“问答式” .在它的支配下 ,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 ,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 .一学生被指名答问时 ,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 ,而后自己补充讲解 ,再提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 ,表面看去 ,学生似乎在主动学习 ,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准绳,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喜欢把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力求面面俱到,逐段逐句地评析.把活生生的思想品德课上成解剖课、演绎归纳课。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本来面目。其次,平时司空见惯的情景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始终处于“被迫问”的状态之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上的教学沟通.阻断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第三、思想品德课堂上由于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使人的精神陶冶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敢继续“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典型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可以说充斥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琐碎的提问(包括谈话)已经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语文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6.
王骏 《现代语文》2009,(7):13-15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常常是小问题不断,大问题成串。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但代之而起的却是教师的串串问题,领着学生不着边际地漫天回答。究其实,是“教师的分析”的一种另类表现。那串串问题拼凑起来的回答,尤其是以指向教师既定“标准答案”为准的回答,比“教师的分析”来得更为糟糕。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过去被看做“异端”的学生课堂表象,教师应该赋予新的认知。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话茬”、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以及预设外的问题“生成”等,教师都应看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学生“满脑记”;教学信息主要从教师单向流向学生;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输给学生;教学内容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场所囿于校园和教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潜能。因此,地理教学应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真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一、开放教学形式,激发探究欲望地理教学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他们不再成为被动接受的群体,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学生学习进行的,教师只是创造学习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例如“世界气候类型”一课,可将其设计为学生自学,并向教师提问题的形式。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堂中前半节自学,自学过程中设计两三个问题向老师或别的同学发问。其中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与中东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产生两种干湿状况完全不同的气候类型。笔者认为问题并不难,就交给学生回答。一个学生回答说:“中东地区由于连年战争,...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突破首先是观念上的突破。 一、破以教师为中心,同步教学;立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人说,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是“冬青树式”“集团军式”的教育。什么事情都要整齐划一,上课要求坐同样的姿势,回答问题要按教师的回答,否则就得不了高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差异性。以一把钥匙要打开不同学生的思维之锁,其结果可想而知。以教师为中心,必然形成如今小学的“听话教育”,中学的“分数教育”,大学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严重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个性优势的发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耽误人才、扼杀人才。怎么办?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打破“教师中心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并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还有教师“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的自然变味。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低落、抵制,  相似文献   

11.
何谓生态型语文课堂?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原生态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领下,课堂呈现的是一种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并将语文课堂由教师的“讲授”变成学生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指出: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多一个问题就多份思维成果。在自然教学,怎样更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沿着教师已创造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向着问题的中心靠拢。学生把问题回答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使儿童的学习心理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思维的启动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才开始的,思维活动范围也基本上  相似文献   

13.
邢玲  陈严 《语文天地》2010,(2):65-65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有的教师对“问题式教学”的内涵理解有误.致使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出现了所提问题杂乱无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许多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采取“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  相似文献   

15.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观、教师教学观根本变革的教学方式。它是在系列问题导引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实施“讨论式教学”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小娟 《现代语文》2011,(10):100-100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将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地探究讨论。教师的中心地位大大淡化了,教师仅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笔者通过一定时间的语文课堂观摩,发现有不少教师一味追求“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隐”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数学学科的应用题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  相似文献   

18.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它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真正认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搞清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作答的。当然,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理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一堂好的语立课应具备这样几个方面。一、语文课堂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角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行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评价一堂课往往也是教师“教”得如何,“讲”得怎样,很少考虑学生“学”得怎样。这种以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  相似文献   

19.
任永生 《学周刊C版》2011,(7):109-109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说明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学”,就是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即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师的“教”,使他们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并使其得到逐步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走进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手中除了教材之外,还拿有形形色色、名称各异的类似“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用书”的教辅书,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们会不时地翻看教辅书里的内容,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演绎着与教师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对决”。乍然一听,你会情不自禁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暗暗赞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