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了进一步正确开展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1940年3月和12月,先后作了<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和起草了<论政策>的党内指示.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系统的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毛泽东在1936年展开了广泛的“致书活动”。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并以其个人的影响向国民党内党、政、军有影响的人物以及民主人士致函,希望大家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合作。在信中,毛泽东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引起了爱国之士的共鸣,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这一致书过程中也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书信谋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翔实的史料,叙述了抗战前期中国政府求援无门的情况下,苏联在政治上声援中国抗日,物质上雪里送炭,还派遣志愿人员来华参战,并促成维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给中苏关系蒙上了阴影。这种变化对认识当今的国际关系,仍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 1937年9月22日和23日,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先后发表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共合作的宣言和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给中国革命以巨大的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酝酿、形成和发展阶段。本文仅对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的过程作个简略的历史回顾。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成为我国的  相似文献   

5.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先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初,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建立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其次,他积极争取和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和国民党上层,扩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向人民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前途,揭露投降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标志的重新思考刘金祥,孟庆春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有关书籍的著述,大都把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作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笔者原来也随于这种看法,但是,通过近年较多地翻阅这次...  相似文献   

7.
作为抗日战争中一支"有力的队伍"的爱国华侨,是国共两党积极争取的对象。通过敦促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进行全面抗战,拥护、宣传中共统一战线主张,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通过对投敌卖国、背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汉奸的谴责,对妥协退让、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顽固派的施压,爱国华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维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民党内部主要派别的地方实力派 ,在国共两党由对立走向合作抗日的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毛泽东、周恩来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他们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至1937年9月国共合作成立期间构建抗日民统一战线过程中的思路,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拥有全国政权、军权和财权,是当时的当权派。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血战10年。蒋介石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后,仍然抱着“捷外必须…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苏联推动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动因很多,综合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上的一致,与中国国民党在利益上的"契合"是两大主要因素。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苏联更倾向于中国国民党的行为,则表明其较之于"主义"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考察,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此他向中共建议:到国民党中去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马林的主导之下,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而随后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案,贯彻了马林的意见。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被称作“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在极其复杂的心态下作出并进行的,他要通过合作,达到溶共,用共,最终灭共之目的。蒋介石利用共产党之心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消除舆论压力,缓解国内矛盾;其二,利用共产党的力量打击日寇,借日寇之手消灭共产党,以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其三,获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中抗币与法币、伪币斗争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抗战期间,我党在同日、伪、顽等反动势力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同其进行着激烈的金融货币斗争。抗币在这场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并占据了市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抗区货币体系,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各地资金纷纷涌入上海,到1940年在上海形成了50亿元规模的巨额游资。当时游资拥有者对国民政府缺乏信念,加上内地亦无容纳游资的良好环境,上海巨额游资最终未能内迁后方,支持抗战经济。这些聚集在上海的巨量游资,由于没有正常的投资出路,纷纷从事外汇投资、炒买股票、囤积商品、房地产炒作等投机活动,它造就了抗战初期上海孤岛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战时上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对抗战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后来国统区经济的迅速崩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