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之”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分析,发现了该书中“之”字的一些特殊用例,并对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战国纵横家书》作为出土文献,较好地保留了战国中后期的语言面貌。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其中介词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词在《战国纵横家书》中出现频率较高,本文运用统计和分析比较的方法,以介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为切入点,对书中出现的介词进行比较研究,管窥这一时期介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显赫于战国、秦汉之际的纵横家 ,是一个注重实践 ,善于韬略智谋的学派。因此 ,有人认为纵横家无学术 ,对纵横家的研究多局限于它的人物行踪与历史事实。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 998年 8月 )、张彦修副教授著述的《纵横家书》则不同。该书在对纵横家进行了系统探讨之后 ,认为纵横家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学术和经典著作的学派。纵横家的经典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 1 2家 ,1 0 7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 2部 ,6卷。虽然著录的这些纵横家经典大多都已经佚失 ,但传世的纵横家的教科书《战国策》、《鬼谷子》和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  相似文献   

5.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所记述的那些有头脑、有胆识、有作为的谋臣们,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在外交场合斡旋应对时所表现出的智慧,给战国纵横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阐释了《左传》中所记述的谋臣的“言”和“计”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共33篇497章,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思想、言行,塑造了一个生动活跃、五光十色的士人群体。司马迁首先为战国士人立传,《史记》中纵横家的传记篇幅之长超过了除孔子外的其余诸子传记之和;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战国士人资料,成书《战国策》,自己认为是"纵横家之说",褒扬战国士人为"高才秀士";宋代曾巩则斥责该书为"邪说",认为战国"游士"其言其行"为世之大祸明矣",主张"放而绝之"。作者认为在纷争不息的战国政治舞台上,纵横家们纵横捭阖,呼风唤雨,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特殊的生命交响曲,他们是清高与世俗、高尚与卑劣、机智与狡诈等种种矛盾的混合体,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从正面或负面影响历史的发展。本文从产生背景、功利和谋略等方面对战国纵横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楚策》有一篇文章,从整篇结构上说,采用客主问答的形式,其主体部分,则几段蝉联,形成排比;从表达上说,先放后收,归于讽谏;语言上骈散结合,注意于形容刻画;实乃是“七发体”的滥觞。此文《古文辞类纂》题为“莫敖子华对威王”。《战国策》一书,由刘向《战国策叙录》观之,并证以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原本为战国时策士所收辑表现了一定言谈技巧和辩说才能的上书、书信、游说辞底稿或追记稿,不过往往在一篇的开头、结尾加上了有关背景及谏说结果的文字而己。如帛书之第十六篇开头只“谓魏王曰”四字,以下便是一篇800来字的文章。显然,这是一篇书信或上书。但收在《战国策·魏策三》的此文,开头却是“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三曰”,不但出现了主名(朱己),而且交待了背景,变得就象是史官或其他第三者的记述。我以为《楚策一》这篇反映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的文字,也本是莫敖子华的一篇奏议,或奏对追记稿,它的题目,应作“对楚威王”。  相似文献   

9.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选古文的人大都喜欢选《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触砻说赵太后”这一章(这篇文字亦见《史记·赵世家》)。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正好有这一章,可以用来校正《赵策》的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出于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和反恐需要,近年来,美国频频向越南示好,并加快与越南修好的步伐,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意欲重返金兰湾.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世界各地战略家和周边国家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气势雄伟、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策士思维、主张、言辞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策士采取了独特的策略——捭阖术,此乃时势、地势、人势、术势综合形成,以势成势是之谓。然"势"的互成仅为一面,时势对人势的消解,才是策士群体被称为战国独特精神代表之一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5.
“九州”原为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刊,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笔列举了大量古籍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兵书的《黄石公三略》最着意的却是"天下安"、"久而长"这一大战略问题。作者以思接千古的气魄,通过"著成败"——对历史上成败盛衰规律的总结,从兵家的立场对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永恒而严肃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既确立了《黄石公三略》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大战略经典的崇高地位,又给予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以多方面的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7.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9.
美国霸权的多边主义行为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美国为了重建世界秩序,大力推动多边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发展,而冷战结束后,作为单极霸权的美国对多边主义采取了一种工具利用的态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历史经验决定了美国主要是将多边主义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世界秩序目标之一;不同党派对多边主义的理念不同,因此倾向于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来介入世界;对不同对外政策目标的关注,影响了美国决策者对是否采取多边主义战略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和合是包括兵家在内的中国古代不同学术派别的共同主张,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并在形态、建构与内涵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说,内儒外兵、儒兵合一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形态;孔孟为体、孙吴为用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建构;德、谋、交、威、战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