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是红学研究史上极重要的文献,深刻地影响着红学研究。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该理论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将两个世界具体化。这主要根源于对红学学术史、库恩“范式”理论的误解和新旧风气的影响,有必要重审此。红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建立在对红楼梦文本细读和对前人成果的创造性继承之上,这才是红学研究的真正“出口”。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泡沫”现象:教师撰写论文出现网络下载等作假行为,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弄虚之嫌。消解这些“泡沫”化现象应端正研究风气、降低研究要求、提高研究质量和加强研究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泡沫”现象:教师撰写论文作假,从网络下载等,这是校本教研导向失当、动机失重和质监失位所致;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弄虚作假,这是指导思想急功近利、课题选定贪大求全以及研究过程弃实务虚所致。这两种“泡沫”的消解主要是要做好端正研究风气、降低研究要求、提高研究质量和加强研究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泡沫"现象:教师撰写论文作假,从网络下载等,这是校本教研导向失当、动机失重和质监失住所致;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弄虚作假,这是指导思想急功近利、课题选定贪大求全以及研究过程弃实务虚所致.这两种"泡沫"的消解主要是要做好端正研究风气、降低研究要求、提高研究质量和加强研究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探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出现了动摇,他们有的迷失了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有的忘记了当初拼搏的初衷,有的开始滋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思想,有的无法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未能得到有效地提升与发展。本文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存在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种种问题,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也许是受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一种事事求大的风气,翻开一些文学批评刊物,你会发现其中刊发的大多是一些从宏观角度综论文学潮流或文学现象的“大文章”,而且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总是在试图给我们描绘出一种文学发展的全景,他们的立论也多是在...  相似文献   

9.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成书问题的研究始自脂砚斋点评<石头记>,但200多年来,它一直作为作者、版本等研究课题的附庸而存在,直至文革时期,由于大量史料的公开,才使成书研究由附庸走向了独立.事实上,<红楼梦>成书研究是红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对<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文本结构以及种种矛盾现象的解释,段启明先生曾说:"红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与成书研究取得的新的进展密切相关,或者那"突破"本身就是成书研究的重大成果.胡文彬先生也曾指出:"<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研究,实为红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成书研究日益受到红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在这个课题下也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观点:"二书合成"与"一稿多改".不过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单一,不成系统,这个时期的研究专著非常少见.沈治钧先生以博士论文为基础,适当修改而成的<红楼梦成书研究>正逢其时,适时地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前资本主义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成就达到了高峰。那么,在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科学地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红楼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红学的起源问题,对于红学史的分期至关重要。二十多年来,有一种几近于定论的流行看法,即认为无产阶级红学发轫于一九五四年十月。本文拟就此分期的具体时限及有关的问题,发表一些不一定成熟的意见,与流行的观点商榷,并就教于广大的红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显学。新红学差不多走了一条考证的道路。主要研究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关系,还提出了后四十曰当为高鹗所作的论断,几乎成为定论。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极不对等。笔者对人物年龄等问题研究分析发现,前八十曰内也有不对等的现象,后四十回有其独特价值。作者或为曹雪芹一人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14.
何琦  陈冬萍 《高等理科教育》2005,(3):129-132,140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厌学风气,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些负面因素。究其原因,在这一厌学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研究这种亚文化现象,对于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净化校园的学习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针对周汝昌先生关于“什么是红学”的一些说法,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的简称。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中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体,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借口特殊性来否定排斥普遍性内容,也不能把两方面互相割裂开来,看成两回事。论述了周先生等研究中的哲学方法和论证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已经开过两次,首届会议的主题是强调回归文本,第二届会议的主题则是文献、文本、文化在红学中的融通和创新,本文对两次会议的经验得失进行了总结,谈到红学研究中不但要回归文本,更重要的是超越文本,在具体操作中,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的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在回归文本中寻求上述三者的融通和创新,从而真正消除“红内线”与“红外线”的分野,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回应俞平伯先生晚年关于红学研究乱象的自省是目前红学研究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其中,对脂批应该全面、辩证、科学地看。研究脂批,应该研究全部的脂批,并且要作综合分析,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部分。脂批"打架"现象证明脂批可能是假的。脂批即使是真,也不能把脂砚斋的批语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根据和起点,红学研究应从脂批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腰斩《红楼梦》、贬低否定后四十回的现象正从红学界通过大众媒体向外扩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全了《红楼梦》,这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功绩。不能把“脂批”作为评论和否定后四十回的根本依据。也不能用前八十回作尺子。衡量后四十回并贬低和否定后四十回。更不能根据不确定的材料。进行“可能”之类的推理而否定后四十回。一些红学研究正将《红楼梦》非文学作品化,红学研究泛娱乐化、文本解读神秘化,使红学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巧姐,作者用笔不多,但将其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这一直是红学研究的一个迷.本文就巧姐被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之谜以及她存在的必要性做简单论述,从而使我们对巧姐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公正的评价,也由此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