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出版》2004,(1):62-64
由于电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媒体环境,而多色彩和动感图像对显示器的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CRT显示器市场可谓言必称高亮,也日益成为消费者选购CRT显示器非常注意的一个指标。不过有道是“买的没有卖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电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媒体环境,而多色彩和动感图像对显示器的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CRT显示器市场可谓言必称高亮,也日益成为消费者选购CRT显示器非常注意的一个指标。不过有道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商家天花乱坠的说辞面前,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掉进某个陷阱呢? 什么样的显示器才能称"高亮度"  相似文献   

3.
1993年,LG电子以成熟的家电产品为突破点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较短时间内树立起LG电子的品牌形象,并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渠道体系。 1997年,LG成功推出具有现代高科技技术水平的LG电子IT产品,并以显示器和光驱产品为主。其中,LG自行开发研制的“未来窗”显示器系列产品是全球首家推出的完全平面CRT显示器,它解决了CRT显示器平面化的技术难题。 2000年6月,LG发布“LG未来窗LCD880LC和570LS”两款液晶显示器,  相似文献   

4.
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一款新型平板LCD显示器AppleStudioDisnlay。与常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相比,AppleStudioDisplay的图像清晰度和亮度要高出两倍。另外,这款新型显示器还具有外形精巧、.高度可以调节等特点,并使用了透明的材料,其精致程度和优雅的款形为显示器设计领域树立了新的标准。AppleStudioDisplay151英寸显示器的屏幕可视面积能达到人多数问英寸CRT显示器的水准,但图像清晰度、亮度和对比度比后者高出两倍。它比普通桌面报示器的体积小一倍有余,重量只有12磅,反传统显示能重量的四分之一。先进的LC…  相似文献   

5.
自1951年彩色显像管问世以来,显像管(CRT)技术的发展始终带动着显示产业的发展,CRT产业仍是光芒四射。但近些年人们注意到液晶显示器(LCD)逐渐显露风芒,成为显示产业颇有希望的后起之秀。 LCD显示 明日之星 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技术正式推向市场为1989年。1996年底优派公司首先把LCD显示器引入中国市场,但当时只属于展示阶段。1997年在IBM“科技与健康为伍”的  相似文献   

6.
屏幕的色彩特性文件 最好的关于屏幕的色彩特性文件都是由完善的软硬件组合产生出来的,比如Gretag Macbeth公司Eye-One产品线。在做色彩特性文件之前同样需要对显示器进行校准,以保证其表现色彩的稳定性。在色彩显示的稳定性方面,苹果液晶显示屏比传统的CRT显示器具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EMC推出高亮度纯平显示器EMC近日宣布推出一款名为“阳光视窗”的高亮度17英寸纯平显示器———PF-797MB。这款显示器采用最新的三星MDT高亮度纯平显像管,亮度是普通纯平显示器的25倍,使色彩的显示和过渡更加自然逼真。这款“阳光视窗”高亮度显示器采用MagicBright高亮度技术,并且特别设计了单键切换5种亮度模式,使用户在不同显示需求下,可以采用不同亮度模式:在进行文本操作时,可用标准CRT彩色显示器亮度模式;在浏览图片、动画效果时,可选择冷色调和暖色调模式;在观看电影、电视或玩游戏时,可选择高亮度模式…  相似文献   

8.
如今大屏幕显示器的趋势越来越强,ADI(诚洲科技)的19’大个子的 CRT 显示器——ADIMicroScan G910已经成为今天的主角。它具有colorific 色彩校正功能和可选择的 USB HUB 功能,因而使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专业显示器。从外观上看,G910保持了 ADI 显示器 G 系列一贯的简洁外观,前面平整而没有太大的曲线变化,给人以真正平面的视觉享受,而显示器的边缘部分配合各种功能部件,恰到好处地突出了G910的曲线,使整体显得大方时尚、高贵典雅。在技术特点上,ADIG910值得夸耀。它采用  相似文献   

9.
曾珉 《声屏世界》2006,(2):69-71
以LCD、PDP、DLP、LCoS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代表了数字电视时代显示器技术发展的方向,注定成为显像管(CRT)显示器的终结者。数字电视,特别是高清晰度电视机,也注定成为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下面将分别介绍LCD、PDP、DLP、LcoS四种新兴的显示技术的优缺点和前景。(一)LCD液晶显示器首先看看液晶显示器的基本原理。液晶是一种几乎完全透明的物质,同时呈现固体与液体的某些特征。它从形状和外观看都是一种液体,但它的水晶式分子结构又表现出固体的形态。光线穿透液晶的路径由构成它的分子排列决定,这是固体的一种特征。到20世纪6…  相似文献   

10.
海外传真     
优派(VievvSenic)最新推出全球首台19英寸4毫秒灰阶响应时间液晶显示器VX924,它采用了优派ClearMotiy动态影像处理技术,在决定液晶响应时间的更小旋转黏调度,更小分子间距,更高驱动电压,更高的绝缘各向异性等四大要素方面均取得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4毫秒灰阶响应时间使VX 924可以完全消除拖影现象,非常接近CRT的响应时间水平。  相似文献   

11.
投影机主要通过三种显示技术实现,即CRT投影技术、LCD投影技术及这些年才显露锋芒的DLP投影技术。 CRT技术成熟,显示图像色彩丰富,还原性好,具有很强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但其重要技术指标图像分辨率与亮度相互制约,直接影响CRT投影机的亮度值,特别是会聚调整繁琐,机身体积大,只适合安装于环境光较弱、相对固定的场所,不宜搬动。 LCD投影机分为液晶板和液晶光阀两种。液晶光阀投影机采用CRT管和液晶光阀作为成像器件。它是CRT投影机  相似文献   

12.
一、显示部件的分辨能力不足 目前CRT显示器的分辨率徘徊在75DPI左右。而纸质印刷的分辨率至少是133线,较高的可达200线,折合成可比较的屏幕分辨率,相当于1200DPI-2400DPI。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这直接导致了屏幕显示效果的粗糙。 二、在线和离线的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有待完善 当前对ebook进行数字版权保护的主要方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认证下载模式。这种方案的优势是方案本身是开放性的,读者可以离线阅读ebook,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比拼     
尽管LCD以其美丽的外观和逐渐成熟的技术,正一步步的逼迫CRT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对于企业CIO来说,成本是最关键的。目前CRT还是大多数行业订单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近日,EIZO显示器中港澳独家总代理雷射电脑有限公司发布全新EIZO F67显示器,它是EIZO公司首台19″显示器,且连USB插座,方便用户接驳USB电脑外设。 雷射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家骏先表示,EIZO 19″显示器(F67)在同一分辨率下,提供比17″显示器大12%,比21″显示器更细致的影像;加上USB插座,可以说集多项优势于一体的显示器。 EIZO F67加添许多强劲功能: 高对比度图像。F67最高及最低对比  相似文献   

15.
《信息系统工程》2007,(8):85-85
显示器能够帮你节省办公时间?恐怕很多人难以理解,但三星245B显示器确实能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分辨率是消费者在选购液晶显示器时最为重视的性能参数。作为一款达到高清标准的液晶显示器,三星245B的  相似文献   

16.
为何会存在偏色问题? 经实践检查,周围光线的强弱、光源的类型、显示器的调校都将对扫描结果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显示器。目前市场上除少数专业级显示器外,绝大多数显示器都存在偏色问题。有的扫描仪的扫描软件中有色彩校正选项,在扫描时  相似文献   

17.
潮流新品     
双屏幕显示器诞生 计算机系统革新的最后一个领地是显示器。美国一家公司DoubleSight近日推出一个双显示器系统DS-1500,在一个支架上配有两  相似文献   

18.
显示器在色彩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色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原稿与显示器间的色彩匹配以及显示器与印刷品或打印机输出结果间的色彩匹配。显示器在这两个环节中都充当了极为重要的“桥梁”.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是否准确.将直接关系到色彩管理的成败。因此.显示器的校准与特性文件的制作是成功进行色彩管理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将批量生产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近日,国内第一条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在上海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底将批量生产。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其技术难度并不比集成电路小。目前,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技术是世界上显示器领域最成熟的先进技术。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将从NEC引进第五代TFT-LCD生产技术和研究技术,生产用于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的显示屏及模块。其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视角和响应速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新一代薄膜晶体管液…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城市白领每天花最多时间面对的就是显示器。所以对于CIO来说,为公司里的员工选好显示器,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今天再选购显示器,液晶类产品应首当其冲,CIO应该为员工选择不一样的“晶彩”。所以我们特别选择了三款专门针对企业用户的知名品牌17英寸液晶显示器:三星的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