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其国旗制式已基本形成。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国旗的确定多次进行过讨论,确定后又几经变动。本文拟概述中华民国国旗制式的形成、确定及演变历史。首先,扼要介绍与中华民国国旗有关的几种旗帜。(一)青天白日旗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旗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领导人之一陆皓东设计制作。旗底为蓝色,以示青天。旗子中央置一向四周射出叉光的白日。初制时,叉光多寡不一。后孙中山解释: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此后遂成定制。1895年3月16日,孙中山在香港主持兴中会干部会议,决定以青天白日旗为拟于重阳节广州起义时的旗帜。后因叛徒告密,起义未及爆发即遭镇压,此旗未能使用。1900年10月,兴中  相似文献   

2.
1909年,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170余人,乘坐3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悬挂黄龙国旗,以示西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清朝至中华民国,在西沙、南沙各个大岛上都有中国人居住,中国渔民出海打鱼也常去那几个大岛歇脚。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1991年第1期发表了赵友慈同志所撰《中华民国国旗史略》一文,读后,笔者认为其中两个问题值得商榷。1.关于旗中“青天白日”的位置。赵文认为“青天白日”在旗面右上角,此说不准确,应是在左上角。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11月2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和1947年1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等国民党中央政府文件中都明确地写着:“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相似文献   

4.
大西边门     
<正>图为新建的大西边门。图中门顶弧型铁艺上插了两面旗,虽然不够清楚,但似乎是红、黄、蓝、白,黑的中华民国早期的国旗——五色旗。五色旗于1912年1月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旗,民国党北伐成功后,1928年12月17日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宣布东北易帜,在东北地区将五色旗改为青天白日满地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水师逐渐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军旗系统,但却未有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军旗。鸦片战争后,西方海军的近现代军旗制度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了传统水师军旗。1862年,英国人阿思本擅代清政府设计了一面海军军旗,意图掌控中国海军,但舰队被清政府遣散,其设计的海军军旗未被采用。阿思本事件后,清政府颁行了第一面海军军旗,即为三角黄龙旗。为与西方化一(西方多用长方旗),1888年,海军军旗改为长方黄龙旗。民国建立后,黄龙旗被废除。各方围绕国旗、军旗的样式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最后确立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党旗、军旗。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海军军旗历经黄龙军旗、青天白日军旗的变换,其变换并非军旗符号的简单更易,实质上蕴含着极其复杂而又丰富的政治取义与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  相似文献   

7.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后,就开始了紧张的组建南京临时政府的工作.26日晚,孙中山在哈同花园召集同盟会骨干开会.会上讨论了中华民国国旗的制定,这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清王朝的国旗是龙旗,黄底色,它是帝王的标志、皇权的象征. 辛亥革命期间,各地革命军所用旗帜不尽相同.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用十八星旗,江苏、浙江、安徽用五色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则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还有使用井字旗、金瓜斧钺旗、黄星旗、众星向日旗,甚至有用白旗的.最早使用五色旗的,是沪军都督府,系由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创制.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1983,(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国旗的形状颜色两面相同,旗上五星两面相对,下以旗杆在右为说明标准。(1)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  相似文献   

9.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图案是由国家制定颁布的,是极其神圣的,一经确定,除非改朝换代,是绝对不容改变的.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国家不是这样,他们的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经常变动的,这就是美国的"星条旗".美国自建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国旗的图案已经改过20次,平均不到11年就要改动一次.美国为何要如此频繁地改变国旗图案呢?这与美国领土的不断变化有关.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旗上每一个星代表一个州,而美国的州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所以,每增加一个州,国旗的图案就要改变一次.  相似文献   

10.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交往日益频繁.谈判签约,兵船活动,通商贸易,互派使节等外交活动中,西方国家高悬国旗,而大清国无旗可挂.  相似文献   

11.
刘奇 《山西档案》2004,(2):47-51
慈禧太后在我国清朝实际执掌朝政48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1989年以前,她的出生地及童年经历却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12.
彭汉东 《湖北档案》2007,(11):F0003-F0003
1913年1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授予陆军少将熊秉坤的勋五位章,这枚勋章为银质、金银饰。圆形,中央圆版。饰一束嘉禾及红色珐琅上嵌珠,辅以四轮.饰黄蓝自黑色珐琅。金饰轮边,上下二方黄、黑轮上各嵌珠一枚。二珠表示勋五位级别.以上红黄蓝白黑五色喻中华民国共和五色国旗。四轮下铸有饰绿色珐琅的八片牡丹花叶纹。银饰叶茎。勋章置放在一木制黑漆匣盒。正面篆书“勋五位章”烫金字样,并颁有证书。  相似文献   

13.
正提起"垂帘听政",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清朝的慈禧太后:在皇帝座位后面垂下一张帘子,慈禧太后坐在帘子后面,朝见百官,决定国家大事,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而就是在这张帘子后面,慈禧太后主宰着中国的命运。"垂帘听政"其实并非是慈禧太后首创,在慈禧太后以前,早就存在"垂帘听政"的旧例。  相似文献   

14.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11位皇帝,4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亲政,然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意欲变法图强,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以致变法失  相似文献   

15.
活捉孙殿英     
魏白 《出版参考》2014,(3):20-21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此人既非文才出众,也非武功盖世,却因有过一次惊世之举——掘了清朝慈禧太后的基而臭名远扬。  相似文献   

16.
每期一书     
《五星红旗》出版者:河北出版总社河北少年JL童出版社 本书以20多万文字配合600多幅精美图片,包括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及有关纪念物品,记述了国旗的历史,再现了国旗的难忘时刻.叙说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动人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鉴赏价值。全书以旗叙事,以旗绎史,以旗喻理,通过“美丽的旗”(国旗的诞生),“庄严的旗”(外交战线、i香港澳门回归、盛大节日的天安门广场),“辉煌的旗”(经济、体育、科技战线的成就),“威武的旗”(国防、军队、武警部队),“神圣的旗”(制定《国旗法》、执行《国旗法》L“心中的旗”(各民族、海内外炎…  相似文献   

17.
<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割地赔款不断,清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加上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的内忧外患并加,国家军费开支巨大,生产遭受破坏,又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家陷入瘫痪状态。1860年以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的统治权力,开始一手掌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立群 《历史档案》2005,(3):107-115
旗地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论者颇多且极为精深。但是,学术界对于民国旗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具体到直隶省更是少之又少。迄今为止,除了1935年中国地政研究所刊印的《河北旗地研究》问世外,很少有其它专门论著及论文问津,只有极少数学者在有关近代经济或清代旗地问题的论著及文章中提及。  相似文献   

19.
1946年上半年,土默特旗政府为维护旗权,曾与省县当局反复交涉,据理力争,直至总管荣祥公开致信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无奈省县当局对土默特旗维护旗制、旗权,公平合理解决市县侵削旗权的要求根本不予置理,因此荣祥于当年6月上旬组织了一个西蒙抗日代表团,于7月28日飞抵南京。成员有荣祥(团长)、巴文峻(副团长,已在南京)、雄纳(三公旗代表)、旺庆苏荣(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三旗代表)、纪贞甫、胡凤山(绥东四旗代表)、贾文华(伊盟七旗代表)和经革成(未去)、康济民、殷石麟、任秉钧、卜文瑞(均土默特旗代表)等人。  相似文献   

20.
按照鄂托克前旗旗委组织部关于帮扶嘎查村建设活动阵地的要求。近日,旗档案局领导带队深入包扶村城川镇呼芦素村,为该村活动阵地购置了国旗,配备了蓝球架、排球架等文体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