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戈尔的戏剧很早就译介到中国,但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戏剧叙事学的研究则为进一步研究泰戈尔戏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的剧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戏剧的叙事风格?它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主体,通过诗体独自的“显在叙述”、歌及对白构成的“意象性叙述”,传达出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感性体验和哲理认知。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相似文献   

3.
论叙述性人物的类型及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不仅在叙述中生成,是故事讲述人“讲述”的对象,同时还具有为叙述服务的功能,是在讲故事活动中发挥多种作用的“叙述参与者”。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具有帮助真正的作者讲述故事等功能性作用、充当故事讲述者的叙述性人物进行论述,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新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4.
李洱是一个对细节极为敏感的作家,对细节的张扬造就了李洱小说独特的时间景观。论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不需要向故事时间复原的碎片时间、叙述时间上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涡卷图案的叙述线条三个方面,论证了时间在李洱小说中所具有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交流叙述学视野中,参与交流的叙述文本是一种复杂存在,除了来自作者创作的主叙述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接受者文本"的建构。也就是说,在交流叙述中,叙述文本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也并非只有作者叙述文本,而是除此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了接受者的意义建构,形成"接受者叙述文本"的元素也由这些因素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使女的故事》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揭示出一个极端政权对女性实施从身体到心灵的控制。主人公通过讲述女性自己的故事,不断审视叙述在创建历史记录中的作用和意义,质疑父权制度下历史与历史的构建方式,抵抗和颠覆男性话语。大量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使文本充满了元小说的特质,小说文本成为一种纯粹的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本意义的角度出发,解构了蒋勋《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诗所表现的双重乡愁,从双重感和双组意象两方面阐释了乡愁存在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叙述方式,认为其美学特点是:双重情感(叙述内容)和双组意象(叙述手段)有分离和纠合、有单一和多元、有局部和整体、有历史叙述和现实叙述,共同成为全诗抒写双重乡愁的立足点和结构篇章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2.
借助当代叙述学业已取得成果的某些理论术语和话语空间,以中国明末时期冯梦龙的“三言”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卜迦丘的《十日谈》作为文本,集中探讨它们在叙述体态和叙述立场的特征,通过异同的比较分析,在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叙述规律和功能方式进行一定的审视和观照。  相似文献   

13.
三点前提性认识--关于确立小说中人物"他"的叙述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小说中以人物“他”的眼光叙述的作品逐渐增多,但由于受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惯影响,人们对这个新出现的叙述者“他”不予认可,往往以文本中个别的视角越界和叙述话语不符叙述者身份来否定“他”的叙述者地位。但是我们若把“他”的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否定理由并不能成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使“他”的叙述者地位得以认可的三点前提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此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这个充满了魅力的长篇小说进行技术性的分析。每一个有特色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叶广芩的长篇家族小说《采桑子》在叙述话语方面,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有关戏剧的早年经验,一直存在于小说家潘军的知识和审美结构之中。这种审美情结,在潘军过去的小说叙述中,就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近创作的《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等三篇小说中,戏剧意象的叙述功能和审美作用再次得到集中的呈现。戏剧中的人物动作造型、人物形象和故事等,以原型意象的形式化入小说叙述中,使其不但在小说的情节铺展、人物塑造和意义抽象等方面发挥结构性的叙述作用;同时,作为被充分意象化的原型和虚设的线索,也使得小说呈现出兼具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美感的诗性文本。  相似文献   

16.
鲜明的隐喻性是米兰·昆德拉作品显著的艺术特色,文本中“符号”的功能性叙述可以实现隐喻蕴含的多种潜能.对昆德拉文本中数字符号、人物符号和意象符号的分析,可以探寻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性意义,解读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娅珍 《文教资料》2007,(18):81-82
该文讨论的是叙述视角在《魔桶》和《我真傻》两个短篇小说中的应用。《我真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和说教意味,同时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而《魔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内隐。通过对标题文本细致深入的阅读,该文着重比较和分析以上两种手法的优势和缺陷,以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其它文本。  相似文献   

18.
鲜明的隐喻性是米兰·昆德拉作品显著的艺术特色,文本中“符号”的功能性叙述可以实现隐喻蕴含的多种潜能.对昆德拉文本中数字符号、人物符号和意象符号的分析,可以探寻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性意义,解读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言小说是以形象性叙述为主,戏曲文学以意象性叙述为主。通过同一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嬗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言小说叙述更倾向于形象之美、叙事之美、理趣之美,戏曲文学叙述更倾向于意象之美、诗境之美、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