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 ,使学生读得入格所谓“入格” ,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最起码的技术要求 ,其训练重点是语音和发音。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 ,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师都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 ,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韵、语气助词“啊”的变化等词。第二 ,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之一 ,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 ,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使学生读得入情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 ,要求朗读…  相似文献   

2.
“读”是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才能逐步理解这篇文章。“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朗读和默读。朗读要求学生必须眼看、口读和耳听;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用普通话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口语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默读时语言器官发音被抑制,要依靠视觉和思维活动对读物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默读与朗…  相似文献   

3.
一、读音要正确 在教学中,首先要求朗读正确,也就是说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真正掌握汉语拼音中22个声母(包括一个零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以及语流音变这四个关键部分的发音规律。做到“四不能”,即不能错读字、不能添加字、不能漏掉字、不能读破句。而且还要注意朗读“五忌”,即忌念字式、忌念经式、忌八股式、忌演戏式、忌固  相似文献   

4.
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朗读首先要正确,不读错别字,发音响亮不唱读、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能读准轻声和儿化音,纠正含糊不清的字。有些学生吐字不清,这样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要纠正学生把句子拉长声音,一字一词形成唱读。正确朗读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把字词认准,有些学生把字读错是因为不认识字。  相似文献   

5.
当前,越来越多地初中学生站起来朗读时,不敢张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①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朗读。朗读时必须眼看,口读和耳听,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普通话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语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②教学中最重要的,培养朗读能力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突出一个“准字,扎扎实实打好朗读的基础 对于一个初入学堂的新生来说,一开始就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要从“读得正确”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强调一个“准”字。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楚、响亮,特别要注意不可拖长尾韵(即唱读)。为了真正做到发音准确,应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及时纠正学生中发音不准的现象。初读时可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反复数次,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朗读教学应聚焦于"准"字:准确再现文本语言;准确再现自然生活;准确突显个性解读。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自然、读得有个性。  相似文献   

8.
1.做好朗读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听老师读”,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备课一定要“备读”,教师首先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凡是要让学生“看”的部分,最好背下来,反复琢磨手势和表情,做到声情并茂,朗读才有感染力。2.保证朗读时间。教师要有计划地做好朗读安排,  相似文献   

9.
一、朗读训练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课文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咀嚼消化,才能被学生吸收。《大纲》对朗读提出三点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是一贯的,只是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什么是正确呢?《大纲》说:“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据此,“正确”可以从字音和词句两方面来说。字音要凌得正确,有两个要求:(1)发标准音。就是要求按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来读,读得清楚、响亮;一义多音的字,应该按照经过审定的规范字音来读。(2)不读错字。就是要求不读别字;不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呢? 一、注重教师、学生、媒体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师的范读,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导.它是朗读训练初始阶段最常用的手段.哪个字要读得轻,哪个字要读得重,哪儿要读得快,哪儿要读得慢,一经范读,就能渗进学生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晓玲 《现代教学》2010,(11):71-71
“有感情地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或高兴的心情读”;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2.
杜玉玲 《考试周刊》2012,(91):38-38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的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是语文教学的起码要求。因为读音和词义有直接关系,发音错误不仅不能正确了解词义,甚至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文言文教学尤其要注意。由于语音的历史变迁,汉字的读音古今不能一致。有些字除了现代的读音外,在文言文里还有另外某些不同的读音。例如,“三岁贯女”的“女”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  相似文献   

15.
读英语要读得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趣味。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培养英语朗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读有多种读法,有情感地朗读是一种常见的读法,但是,真正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陈洪敏 《考试周刊》2012,(40):41-41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得以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学生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8.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4,(11):33-33,37
读书,顾名思义,书是要通过“读”来达到理解的、相对其它文体而言,诗歌言简意赅、高度凝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它进行正确的朗读必须有较为丰厚的文学功底作基础。从好几次诗歌教学的听课中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功底.致使学生有些宁音读得不准、语调读得不妥、停顿读得不对。  相似文献   

19.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子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字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靠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