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图”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照片”、“新闻速写”、“新闻漫画”、“新闻图示”已成为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四种主要的视觉新闻形式。本文拟对新闻图示的特性及其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作一点分析。新闻图示的特点什么是新闻图示,它与其它视觉新闻形式有何区别,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图示是报纸上一种形象化的资料展示,它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图示最早是配合文字稿件使用的,将文字稿件中比较抽象的数字和内容或者难以描述的事物以形象化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近几年,新闻…  相似文献   

3.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闻怎样才能短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短,道理并不深奥,但要真正让报纸版面上的多数新闻短下来,却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新闻短下来”,可一些新闻稿件依然“我行我素”,“大腹便便”地走进版面、走进读者视野。这种见怪不怪现象的长期存在,既有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稿件采写、编辑处理的方法技巧问题。综合问题就要综合治理。本文试图对广义新闻稿件如何炼就“短功夫”作些探讨,以期与同行们做些交流。  相似文献   

5.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6.
王平 《中国记者》2024,(3):122-128
<正>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场的压舱石,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党报新闻编辑就是党报的“大脑”、新闻稿件的重要把关人,决定着党报新闻的质量和出版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每天大量的新闻稿件和不同类型的差错,以及隐藏在来稿流程和机制中的风险,如何给新闻稿件做“诊疗”,  相似文献   

7.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9.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81-81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对出版物上的“概数”和“约数”使用规定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窗     
某团建立“新闻信息网”效果好本刊讯 陈桂玉、柏亮超报道:71827部队政治处为了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建立了“新闻信息网”。官兵们可通过电话、信件、或局域网等方式,将新闻线索或新闻稿件发送该团“新闻信息网”。团宣传股对发来的新闻信息或稿件进行筛选、整理,对重要线索组织报道骨干进行采写,然后向报社、电台投稿,从而扩大了信息面,提高了时效性。自去年8月份以来,“新闻信息网”共收到新闻信息和稿件三百余条,其中12篇稿件已见诸报端。退伍报道员张廷红当上副社长本刊讯 张杰报道:68203部队新闻报道员张廷红,凭着一股坚忍不…  相似文献   

11.
桂红星  李边 《新闻前哨》2005,(9):103-104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丢掉了他们的传统武器——纸和笔。记者使用先进的笔记本电脑传回稿件,文字编辑通过局域网修改传递稿件,组版编辑网上选稿编排版面,校对、检查人员也在网上校对稿件。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不复存在,校对功能发生变化,从“校异同”转为“校是非”为主,带有更多的编辑属性。校对环节有所弱化,劳动强度相对减轻,如何把好质量关,检查环节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检查工作的规律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2.
新闻稿件是让人阅读的。提升新闻的吸引力,除了在标题上下工夫进行“精耕细作”外,在新闻的主体中使用群众语言,让新闻“接地气”,使文章读起来有土地的味道,有群众的声音,让群众感觉不费力,很亲切,同样非常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服装”,它不仅仅构成了新闻的外表,还是吸引受众阅读、提升媒体魅力的不二利器。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出版的“新华社新闻稿”,从今年9月1日起已改为报纸版,并改名为“今日新闻”。“今日新闻”现在每天出版对开一张半,共六版,以后根据稿件多少,将有时增加或减少版面。改版以后每份售价一角五分,全国各地邮局都可以订阅。“今日新闻”不是报纸。它只刊登新华社每天发给中央和各省、市报纸的新闻稿件,它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有些记者为什么发现不了新闻,每个月可写的稿件屈指可数,而有的记者稿件量却大得惊人?相较而言,就是不擅于捕捉新闻,缺乏新闻敏感性。全媒体时代,记者要炼就“一身汗两脚泥三只眼”的精神和素质,更要具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这样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带回读者喜爱看、愿意看的“脚底沾满泥土”“带有露珠”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作者附记:每年评选好新闻,由于“僧多粥少”(稿件多而名额少)的矛盾,总是“上榜”的稿件少、“落榜”的稿件多;加上评选好新闻也和人事一样,遭遇难免有幸与不幸之别:因此,不是所有好的稿件都能评上好新闻的。这应该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落榜”稿件中,确实也不乏佳作(它们本来就是由各地推荐上来的好新闻),其中有些甚至不比“上榜”稿件的质量逊色。从新闻写作研究角度考虑,特别是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新闻改革的角度考虑,推荐一些“落榜”的好新闻(这些稿件也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报道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和“上榜”的好新闻一样,都是我们新闻写作宝库中的财富),可能是不无益处的。作者参加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比会议,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撰写了几篇推荐的短文,借《新闻大学》一角,供广大读者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主要是传递信息。就一篇新闻作品而言,它是由一个个“信息细胞”构成的,这一个个“信息细胞”,组成了整个稿件的信息总体,就是说信息中有信息。我们现在提倡扩大或增加整个报纸、整个版面的信息量,同时也应该提倡扩大或增加每篇稿件的信息量。衡量一篇稿件“空”与“不空”。实际上标准就是看信息量大小和多少。增加每篇稿件信  相似文献   

18.
经常见到一些新闻稿件中,用“日前”这个词表述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范围,这似乎很正常,但实际上是不妥的。传统的新闻学理论要求在采写新闻时一般要有五个要素,新闻发生的时间就是其中一个要素,若按字面理解,昨天、前天、大前天、上星期、上个月、上半年,甚至上溯到今天以往的所有时间,都可以称之为“日前”。在新闻稿中使用“日前”显然是一种模糊的时间范围,这也容易让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们注意到,在许多优秀的新闻稿件中是不用这个词表达时间范围的。比如,人们在读或听新华社发的新闻稿时可以明显发现,即在文章开头都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事件性新闻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经常吃到的“美味佳肴”,非事件性新闻则是记者须臾都离不开的“家常饭”。养身体还得靠“家常饭”。因此把握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写作规律,对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实在非常必要。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及特征一说改进新闻写作,很多人以为只要在所有稿件前加上电头就行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在有些稿件中,时效并不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有的稿件今天见报与隔十天半个月见报其价值并无多大变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稿件本来就没有新闻价值,不管何时刊登,无所谓价值变化;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