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倪方娇 《学语文》2012,(4):20-21
【案例描述】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讲述两则故事。《猎人与狼》的故事:有一位猎人捕获了一只母狼和一只狼崽,由于他十分痛恨狼,想要把这两只狼折磨致死。于是,他把这对“母子”关在一间小屋里,打算饿死它们……一周后,  相似文献   

2.
(配合三年级下册第18课《狼和鹿》)《狼和鹿》这篇课文讲述了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凭个人喜好与意愿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与数学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几个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展良好的品质,矫正学习上不良习惯。笔者根据目前技校生实际素质状况,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中体会如下:唤起动机,培养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习的需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讲述一些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典型事例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许多污染,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精神污染等等。这些污染严重地妨碍着人们的生活,恶化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许许多多的人都忽视了另一种污染--情绪污染。假如在一天的开始,家庭某一个成员情绪良好,或者情绪很坏,其他成员就会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然后再把这种情绪辐射出去,于是就形成了愉快轻松的或者沉闷压抑的家庭气氛。情绪污染主要是指后者。  情绪具有两个特性:一是两极性,如快乐--悲哀、热爱--憎恨、轻松--紧张、激动--平静等;二是暗示感染性,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向四…  相似文献   

5.
提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是《恰到好处》一文的中心论点,对这一严肃而深刻的理论观点,作者选用颇有趣味的材料,采用轻松的笔调娓娓而谈。趣味主要表现在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中。课文一开头,作者便引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一段形象而有情趣的话。列举论据时,说“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等事例,取自人们日常的生活,无不具有轻松的格调。材料的内容决定表达的语言形式。本文列举事例的语言多用短句。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分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白色污染》、《怎样减少白色污染》三个板块。课文紧紧抓住"塑料"这一现代工业品的典型,让学生了解到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初步感知塑料废弃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将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和深厚的认识积淀提炼为文学形象时 ,就使得文学作品中人物画廊里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足以说明这一点。如《水浒》中的郑屠、《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和《狼》中的屠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可看出作家对生活的提炼艺术。《水浒》中的郑屠、《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这两个人物是作为被批判、讽刺的形象定格在文学作品中的 ,而蒲松龄的《狼》中的屠户形象则以一个被赞颂的对象存放在智勇的文件夹中。屠户是人们对从事屠宰业的专职人员的称谓。在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8.
语言活动中孩子们围绕着狼和小羊的故事,专心致志地讨论怎样惩罚大灰狼。亦童满脸郑重地大声说道:“老师,大灰狼是可以改好的,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机会……”教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接着一片哗然:“什么?狼能改好?哈哈!”“对!我妈妈说的,大灰狼还帮助过人孩呢。老师,这件事你知道,对吗?”亦童的“追加证明”营造了一片肃静.孩子们的视线集中在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写给狼的信     
12月9日晴狼先生:你好!在大众的眼睛里,你是罪恶的化身,中国的“大灰狼”,再将上西方的《小红帽》,活脱脱地在人们心中刻画出一个罪恶的形象。然而自从我读了《狼和鹿的故事》后,我才知道:你并不完全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促说法。1.复述。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灯片,让学生看“片”复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灯片可单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松鼓峰战斗”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的场面为内容要求学生复述。也可多幅,如《狼》,以“遇狼”、“惧狼”、“斗狼”、“毙狼”四幅画面为内容要求学生复述。由于灯片形象鲜明,色彩艳丽,兼有文字说明,教师便于指导,学生易于把握,且能引起浓厚兴趣。 2.学读。目前许多范文都有了录音磁带。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听读或跟读,也可在讲读教学时选择一些片断让学生反复练读。学读不但能纠正读音,理解词义,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把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使之产生最大限度的吸引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知识、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学习《纸船》时,当学生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后,教师对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3.
1 小狗在小便时为什么在树根、墙根、砖瓦等处 ,抬起一只后腿后再小便 ?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 ?狗在动物分类学上称犬 ,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人们饲养的狗称家犬 ,家犬至少大部分家犬 ,是由普通狼演化而来的 ,狼在外出捕食时 ,必须能准确地返回 ,这对巢穴中的幼狼和狼的群居生活至关重要。犬与狼至今仍非常接近 ,如结群性等。犬鼻腔内长有2 .2亿个嗅觉细胞 ,它能闻出 2 0 0万种不同的气味 ,因此犬能借助气味物质来“交谈” ,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叫化学通讯。携带这种信息的物质叫外激素。犬的外激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特化的皮肤腺 ,如寻呼腺…  相似文献   

14.
于晓华 《甘肃教育》2001,(12):22-22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1.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狼和小羊》,我先板书“狼”,再板书“小羊”,并在“狼”与“小羊”中间写一“和”字后设疑:“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一下引起了学生兴趣。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都非常积极。2.教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扮角色表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和鲤鱼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  相似文献   

15.
“狼神”作为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在人类文明、艺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狼神”显性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现代,它虽然退隐,却隐性地以各种形式回归文学作品中。从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小说《蝇王》中的杰克正是“狼神”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隐性回归。这只充满野性的狼一直站在文明和理性的对立面,既是人类面对因难时勇气和力量的来源,也时刻警醒这人类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16.
教学的机警     
教学的机警是教学艺术之一。所谓机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遇有特殊情况,能灵活地给以正确解决,从而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次,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狼和小羊》的总结课上,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羊后来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位老师提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孩子说出小羊后来还是被狼吃了,从而突出狼的狡猾和凶残。可是孩子的回答竟然出乎她的意料。有的说:“小羊没有被狼吃掉。当狼扑过来捉小羊时,正巧撞在石头上,摔断了腿。这时,小羊就逃走了。”有的说:“小羊拼命地叫,猎人听到叫声连忙赶来,把恶狼打死,小…  相似文献   

17.
人性觉醒与堕落的典型──论《金瓶梅》之潘金莲贾鹏诞生于明隆庆前后的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以其特殊的成就震惊世人。独具慧眼的评论家称之为“暴露文学的杰构”,它的“暴露”在于毫不留情地把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最能藏污纳垢的社会细胞解剖给人们,让我们在透析这一...  相似文献   

18.
板书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设计能显示课文的结构,突出课文的重点,学生一看便能理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理解课文的难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应精心设计板书。如教《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故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一板书将东郭先生、老农和狼这三个角色的品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在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跳水》时,我们师生共同参与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一板书不仅帮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表现得清清楚楚,使…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写的《伤仲永》现编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上。这篇文章意在劝告人们后天努力学习,主旨很好,不过把文章中有的语句放到社会生活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思考,我个人认为值得探究。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者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现在笔者谈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效应”是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的内容,多参考资料介绍多普勒现象时都用“火车鸣笛事例”加以阐述:“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驶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调变高一频率增大;当火车离我们远去时,汽笛声调变低——频率减小.”众所周知,这是个典型的多普勒效应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