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敦儒晚年归隐嘉禾创作了很多隐逸词,在其旷放闲适、随缘自适、如不食人间烟火之语的背后隐藏着朱敦儒暮年最为深重的精神痛苦——对自身失节的愧悔。朱敦儒词作中的愧悔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南渡前后的“隐逸”词人朱敦儒,他一生两次隐逸以及使其成名的隐逸词,体现了中唐之后人们对隐逸的认识变化:但求适意,不拘形迹;乐天知命,不为物累;难忘尘寰。“隐逸”词人朱敦儒在黑暗王国中的歌哭哀乐,挣扎呻吟,留下的心灵乐章,应受到后人充分的注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敦煌曲子词又被称为敦煌歌辞,其不仅仅是我国敦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世词作的早期形态。它珍贵的文学价值,一经发现便很快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从词作的创作者、词作的写作视角、隐逸之词的情感表达以及词作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出发,简要分析其与后世词作,尤其是与后蜀赵崇祚所辑录的《花间集》中词作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在类型方面较前代作家有所开拓,在意象的组合上亦有许多新変。综观希真词中的神话意象,大致可以分为比拟类意象、描述类意象和联觉类意象三类;其词中神话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列式意象组合、交错式意象组合和辐合式意象组合三种。与北宋诸家相比,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有所拓展,在隐逸特质的发掘方面亦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南渡隐逸词人朱敦儒的评价历来贬大于褒 ,本文在对隐逸观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朱敦儒的隐逸思想作了较细致的梳理,试图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从其披着斑驳复杂色彩外衣的隐逸思想中透视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人生抉择之路上所处的两难困境和软弱心态。  相似文献   

6.
朱敦儒是一位具看开创之功的隐逸词人,他的隐逸词是南北宋之交时代背景下一位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写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朱敦儒传     
传主简介朱敦儒,南宋词人。他志行高洁,在朝野很有声望,但不喜欢做官,朝廷数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1132年,经朋友劝说,入朝为官。因为主张抗击金兵,被弹劾与主战的李光勾结而罢官。朱敦儒擅长词作,人称"词俊"。与被称为"诗俊"的陈与义都位列"洛中八俊"。他的词作风格随人生经历而变化,早期词风活泼,中期悲壮,晚期则比较疏朗晓畅。  相似文献   

8.
朱敦儒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词人。宋人汪莘曾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称为“宋词三变”,这个“三变”论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朱词的风格而言。朱敦儒的词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概言之,朱氏早期词风以密丽和狂放为主,中期转为疏朗和沉郁,而清新与通俗则是晚期词作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9.
叶梦得是南北宋之际的著名学者、文人,他的一生有着长期的隐居经历,并创作了大量隐逸词。本文对叶梦得隐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宋南渡之前的隐逸词进行了梳理,对叶梦得的隐逸词作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叶梦得及其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第一个非隐士隐逸词作者,从他的隐逸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浪子性文人向士大夫丈人的转变轨迹以及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在宋词中那些表达看淡人生和隐逸思想的词作,实际上是由他开端的,这对后代隐选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词名甚著。宋、金以来向有“希真体”之称。关于“希真体”的内涵,至今学术界异见歧出,尚无定论。特根据后人对朱氏词的仿效创作和品赏评论加以考辨,可知“希真体”是对具有独特个性与鲜明风格且于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朱敦儒词的誉称,它是由朱氏早期、中期、晚期多种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词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而并非仅指某一时期、桌类题材或某种风格的词作。“希真体”具有流变性与多样性,而清隽谐婉、平淡自然乃是其主导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镃词中的植物题材十分丰富,约占其现存词作的27.6%。从思想表现上看,张镃植物题材词与其闲适游乐情怀和感伤隐逸情怀关系密切;从书写内容上看,张镃植物题材词分为借物写事和直接咏物两种;从表现手法上看,张镃植物题材词一方面善用比拟,遗貌取神,另一方面虚实结合,空灵生动。此外,张镃词作对植物题材的书写范围也有开拓之功,主要集中在葡萄、簷葡、素馨等植物。  相似文献   

13.
朱敦儒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词人,也是苏辛之间具有继承与开拓之功的过渡性人物。他的词着力书写主体的自我襟怀。内容可分为忧世之作、人生感悟之作和隐逸之作。艺术风格为清旷飘逸、疏宕明朗和通俗流畅。  相似文献   

14.
王炼 《语文知识》2008,(1):79-81
余怀是清初著名遗民,他的词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清初遗民词的主要特征。和宋遗民词相比,余怀遗民词在创作上受到隐逸思想的影响更加明显,咏史怀古之词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共鸣,在表达形式上通常联系个体命运以抒发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15.
朱敦儒三论     
朱敦儒前期隐居,盖有沽名钓誉,以求高就之意;后期隐居,则因历经政治风波,加之年事已高,对功名利禄超然物外了。朝野认为朱敦儒“有经世才”,朱在词中亦言有“奇谋”、“奇才”,究其实,其才平平。朱敦儒俗词自然精妙,在词史上达到最高峰,后来再无人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词人李珣的渔隐词作是<花间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李珣的遗世独立、风趣洒然渔隐词的形成原因,以及他为何成为渔隐词创作的重心.具体为李珣个人独特的身份与经历;他较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他的渔隐词境界高出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  相似文献   

17.
张炎在我国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期词风学习姜夔的"清空骚雅"。国破后,转为抒发家国之恨。应召北上后,词风开始向豪放词转变。晚年有不少词作表现隐逸情怀。在张炎词中,"水"意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词风的转变呈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词人李Xun的渔隐词作是《花间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李Xun的遗世独立、风趣洒然渔隐词的形成原因,以及他为何成渔隐词创作之重心,具体为:李Xun个人独特的身份与经历;他较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他的渔隐词境界高出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朱敦儒在清代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人,其作品清隽谐婉,犹具北宋风度。深受历朝文人的喜爱,到了清代由于各种原因,对朱敦儒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关注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本文通过清人对其作品,包括比较有名的梅花词和令人瞩目的渔父词和人生经历尤其是其晚年出仕的评价来了解朱敦儒其作品和人品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朱敦儒词作的欣赏解读可以窥探到词人的心路历程,可以窥探到处于特殊历史时期词人内心的仕隐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