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戏的老家是浙江。明周祈《名义考》说:"南戏出於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同),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诸腔。"可知南戏在宋南渡前后已经有了。虽说曲调随时变动,温州杂剧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腔诸,年月都无从查考,但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宋张鎡,字功甫循王子孙,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今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可知温州杂剧转为海盐也早在南宋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南戏由温州起源,温州南戏在当今戏剧界占据重要地位讲起,介绍了《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的启动背景、文献资料收录、整个数据库的规划结构及开发,以及具体建设步骤。  相似文献   

3.
温州是南戏的故乡。在这里,似乎人人天生喜爱唱戏、演戏。笔工作的苍南县,虽然是个新建县,但群众性戏曲活动常年不断,但随苍南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的化需求与化素养提高,在此种情况下,群众戏曲活动应当如何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温州鼓词是至今仍流传在温州地区的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且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温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作为中国曲艺艺术中的一朵小浪花,它不仅是中国曲艺艺术兴衰成败的一个缩影,而且它独特的艺术特点更是我国传统音乐剧种“百花齐放”的一个见证。本文从它产生的背景、渊源、发展概况及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对“南戏故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作尽可能详实周全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新近出版的叶长海先生的《愚园私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是作者在新时期撰写的文艺评论及文化随笔的结集。集中文章,大多写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与90年代。 叶长海先生是浙江温州人,而温州和戏曲有着不解之缘。温州是宋元南戏的故乡,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温州又有戏曲研究的学术传统,温州籍学者王季思教授、董每戡教授对中国戏曲史研究曾做出重大的贡献。一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与池北书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大量资料,对清初一代诗坛盟主王士祯著书、爱书、藏书以及其藏书之所-“池北书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考证。认为王士祯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在版本学、校雠学方面也颇有建树,由其建立的“池北书库”,在齐鲁藏书史志上也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馆陶县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对人民作出不朽贡献的人,他就是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之一,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大禹传人”的王化云。  相似文献   

8.
南戏中的“贴”,原意为旦之外又贴一旦,早期既可扮演年轻女子,又可扮演老年女子,在南戏中早期专门扮演老年女性的有贴、净或丑,而净可能更早于贴。由于剧文的发展,老年女性被要求行为端庄,表演以咏唱为主,逐渐出现了“夫”(夫人)。明嘉靖隆庆年间,出于戏曲情节的需要,“老旦”与“贴”混标并存,到了万历年间,“老旦”盛行,“贴”则专门扮演“旦”以外的年轻女性了。  相似文献   

9.
穆青先生德高望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盛誉。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风帆起珠江》……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与穆青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穆青和他的作品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人。他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他的“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他的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005年lO月。在穆青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召开了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本刊特刊发周胜林先生和朱清河先生的两篇文章。以表达对穆青先生的崇敬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郭乐天,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主任编辑。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较长一段时间从事新闻管理工作。历任温州晚报编委、温州人杂志总编。2000年参与组建温州新闻网并出任总编,2003年任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2002年被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聘为副教授、网络新闻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 纸质报纸在互联网上“原汁原味”的再现,是“数字报纸”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以便捷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功能、快速的发行时效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50来个报社或报业集团的近百张报纸加以采用。但是,目前“数字报纸”都是供网民免费阅读,尽管成本较低,但烧钱买吆喝的前车之鉴,仍使不少报社的老总望而却步,“叫好不叫座”已经成为困扰“数字报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遍及全国的温州老板和祖籍温州的全球华侨迫切需要了解家乡的信息和商机这一潜在市场需求,决定该集团旗下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从4月8日开始在全国上线有偿发行,探索“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推动“数字报纸”良性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郭乐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4,(3):4-4,10
2004年1月29日,《辽宁日报》监督版刊登了本报记者来信——《运粮列车岂能成为“播种机”》,批评了铁路系统运粮列车在粮食运输中像“播种机”一样散落浪费粮食的现象。这篇仅为800字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高度重视。1月31日,温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辽宁日报》刊登的《运粮列车岂能成为“播种机”》的报道,所述内容论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传媒、不同的权力监督机构,如何通过相互问的协作与互补,实现舆论监督效果的最大化?对于这个“不等边”的多边形,《温州都市报》、温州电视台、温州新闻网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合一”的合作尝试,在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磨合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如今,无论《温州都市报》的“代表在线”专版,还是温州电视台的“实事面对面”栏目,都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2006年1月份,《温州都市报》的“代表在线”已经刊出106期(包括特别节目),温州电视台的《实事面对面》也已经播出120期,而由《温州都市报》就某个话题在网络上由人大代表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内容,就有六十余个。这几个栏目在运作期间,  相似文献   

13.
温州资本出现新“井喷”近来,温州企业在区域外的投资行为高涨,其资金数量之多,投资行为之众,形成温州资本的新一轮“井喷”行情:———2002年9月,温州资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集体下注巴中和自贡,35个温州老板与四川这两个地级市签下35单投资,总共砸下了15亿多元的巨资。基础设施建设、房产、工业、农业、教育……温州资本几乎是无孔不入。———苏州娄葑镇日前赴温州招商,当场签订了7个项目,投资达2亿人民币。———在新疆、甘肃、云南等偏远省区,善于跑马圈地的温州人同样将一个个“温州村”“温州工业城”搞得…  相似文献   

14.
高则诚的《琵琶记》自诞生起就风行于大江南北,并成为我国戏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不但是我国南戏发展成熟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素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同时也饮誉海内数百年,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浦晗 《文化遗产》2017,(4):26-32
二十世纪上半叶,南戏研究迅速兴起,众多戏曲学人相继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结束了南戏研究长时期的断层与空白,将南戏引入了近代学科的范畴。在南戏研究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民俗学科的知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学在建立与衍化历程中对民间文艺学科价值的探索,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了南戏文献的发现与辑佚,铺设了近代学人进入南戏研究的路径,生成了早期南戏的学科生态。民俗学视野中生发出的民间文艺研究语境,成为了近代南戏学理价值发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视角,学人以此为切入点,整理并汇聚了南戏学科的基础文献,架构与设立了学科的理论框架,初步构建了近代南戏学科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并非始于2008.却“成就”于2008这个不平凡之年。 从史上最牛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到新余、温州等地的“出国考察门”事件:从最牛公务员林嘉祥。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一个又一个问题官员在网民的“人肉搜索”中、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相继下台落“网”.使2.9亿网民欢呼雀跃、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17.
董约武 《大观周刊》2012,(19):76-77
温州是全国范围内“熟人社会”现象较为泛滥的区域,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畸形”的程度。温州人奢靡的人情消费风气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社会陋习,本文作者为了做有关温州“熟人社会”问题的研究,对温州的人情消费状况作了初步的调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代表在线》和《实事面对面》是由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与温州都市报,温州新闻网和温州电视台等三家媒体联合创办的反映人大代表权力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栏目。两个栏目开办一年多来,在“效能革命”重塑“效能温州”、“诚信温州”的活动中,有效地配合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影响力很大,名声很响,温州人都说:它们辛辣尖锐的程度不亚于《焦点访谈》。本试图从新闻传播学关于舆论导向合力论的论述角度思考媒体如何联动才能产生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复合影响力的效果,从而使类似《代表在线》、《实事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得以在新闻传播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郭作飞 《图书馆杂志》2005,24(12):77-80,96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南戏早期作品最早的校注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南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出现的语言研究成果表明其中亦存在失校、误校、误注、释义不确等问题文章从其中的《张协状元》戏文校注中拾录三十例补之,以期其臻于完善,从而在南戏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文体承元末之陋,皆务奇博。”作为文治武功勋业彪炳的一代“肇兴英主”,朱元璋深明治乱之道,十分重视加强和完善自秦汉以来的文书工作。他深刻地认识到官文书对国家治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上而下地对官文书进行改革,提出“明白易知”。“通道理,明世务,无事浮藻”的官文书理论,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行政措施,改革明初繁浮的官文书文风,规范了官文书制度,由此奠定了明朝文书工作在中国官文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