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堂回顾】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教学预设如下:一、创设问题情境1.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2.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磨炼"提问,存疑,导入本课学习。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1.梳理学生初读前提的问题。确定主问题:(1)母亲是怎么磨炼儿子的?(2)为什么说也磨炼了自己?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相似文献   

2.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一、强化初读,走近文本以赛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熟读文本,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读读并体会从这几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母亲的爱。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1.读进文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提出默读…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概括主要内容,品读词句,体会人物内心,并能复述课文。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与伟大。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抓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英雄形象。过程预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概括文意1.课文写了哪几个神?这五个神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名答)2.出示五个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体会钱学森真挚的爱国情怀。能根据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爱国情1.投影出示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  相似文献   

6.
教法一一、读中整体感知1 投影出示霍金的头像及有关霍金的生平卡片。2 出示课题 ,质疑解题。学生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3 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主线 :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创造的奇迹给了我怎样的启示?二、读中有所感悟1 霍金向命运挑战 ,课文从两个方面来写 ,找出文中一句话来回答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此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将学生的读引向探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上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投影出示学生找到的重点句子 :“霍金向命运挑战 ,不仅仅是指他能…  相似文献   

7.
【创新设计】一 教学内容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两课时 ;2 .课型 :说读课。三 预习要求1.读课文 ,了解母亲的事迹 ;2 .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 ,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三 教学蓝图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 .整体理解课文 ;3 .整体赏析课文。四 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板块之一 :整体感知课文。 ( 2 0分钟 )1.同学们读课文 ,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 .请同学们用“母亲是…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惶恐”“不知所措”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课前准备】课件:一束鲜花【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吟诗导入1.配乐朗读小诗《母爱》。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2.导入揭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2.…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以简约为理念,以扎实的读写训练为手段,追求干净、丰满的教学境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初读感知——细读探究——品读感悟";以"作者对母亲的称呼"为主问题;通过扎实的读写思训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品读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教学重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本文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录:一、出示小闹钟导入新课1.这是什么?2.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课题的,学生齐读。3.问:你怎么记“闹”字?怎么写的?学生练写。4.评一评学生的作业。反思:用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写“闹”这个范字并由学生评一评,突出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一重点。二、读课文,学生字今天呀,小闹钟有个想法,他想找个朋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找到了哪些朋友?那就赶快读课文吧!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并且多读几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反思: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2.同桌合作…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人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认识“枣、浅、秃”等八个生字,写好“怎、思”等十个字.2.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识记“枣、浅、秃”等八个生字.2.指导学生写好“心”字底.教学准备:课件,字卡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2.师:孩子们,你们看,春天的使者来了(相机画出小柳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柳树和它的伙伴(相机画出小枣树,学生同步说)的故事.3.板书课题,请学生认真看.4.出示字卡“枣”,学生认读,强调平舌音.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八个词语(带拼音,突出八个生字为红色:小枣树 浅绿色 光秃秃 忍不住 结枣子呗 虽然 乘凉 不好意思)开火车中的小老师读,正音: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相似文献   

16.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越俎代庖某教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新课导入时,教师用深情优美的语句赞美母亲的慈爱。接着重点阅读课文第1至第4自然段,感受母亲浓浓的慈爱。第二步让学生研读课文,感受父亲深沉无言的爱,再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父亲的爱》和《背影》,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母亲:慈祥鼓励——外露直白;父亲:严厉批评一深沉无言。”最后在教师的激情小结后,音乐声中课件出示:“爸爸(或妈妈),我想对您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未作交流,教师向学生推荐《感悟母爱》和《感悟父爱》两本书。  相似文献   

18.
[目标预设]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含义,读懂古诗意思。2.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能背诵。3.感悟诗中蕴含的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使学生对母爱心存感恩。[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9.
妈妈,谢谢你     
正"妈妈",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词语,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角色。她不只是"母亲"的称谓,更是一个不断给予你温暖的人。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反映出来的;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母爱是真挚的,真挚的母爱是在母亲的叮咛、唠叨和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难点是引领学生感悟母爱,学会孝敬。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起先是随意一抱,发现母亲竟如此的轻,发现自己竟如此的不了解母亲……这一抱,抱出了万般感慨。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一抱,好好地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这一抱,抱出了动人的世间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