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2.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语三册》)一文中有一首悲愤深沉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忍看朋辈成新鬼”一句,课本注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几十年来都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范文。可见其意义之重大。然而,我们对文章中的那首古体诗的“忍”字的注解也错了几十年。旧版教材错了,现在新版教材出来了还是照样那么错。没有人发现,当然也就没有人去纠正,实在可悲。为了便于说明,且摘诗句及注解于下:“忍看朋辈成新鬼⑥怒向刀丛觅小诗⑦”⑥[忍看朋辈成新鬼]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⑦[怒向刀丛觅小诗]愤怒地面对着(敌人)丛集的刀剑(指当时的白色恐怖)写下诗句。觅,搜求。(见人教社语文二室原高中语文第三册第87页;新…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  相似文献   

5.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6.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处写,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在上海被捕,鲁迅受牵连而避难于“花园庄”旅馆,不久获悉他们在二月七日夜被秘密枪杀。鲁迅说:“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  相似文献   

7.
一本全国统编的中专语文教材在注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时,把“忍”字释为“忍心”。也有选本把“忍”字注为“强忍悲痛”,与前一种注法大体相同。对这样的注释,笔者认为很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把“忍”字释为“忍心”或是“强忍”之意于情于理都不相合,谁会“忍心”看着“朋辈成新鬼”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忍”字应该用“反训”法释为“不忍”才  相似文献   

8.
生:老师,高中课本《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课中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课本编者把它翻译成“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愤怒地面对着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学语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原来作者改“眼”为“忍”字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自己对因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而产生的难以抑止的悲愤之情。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忍”是“不忍”之意,全句理解为“哪里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所杀害”。…  相似文献   

10.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相似文献   

11.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人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无题》三月到了,桃花开了。不知道你那边看没看到,小小的,粉粉的,好看极了。风一吹,吹落几片花瓣,飘到地上,铺成一条花的长廊。空气中也是甜蜜蜜的,舒服极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们汉语里头,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这就是,有一些词(字),你表面看,它似乎是字面意,可实际上,它传达的是相反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你如果不仔细看,不认真读,不认真思考的话,很容易误认、误解它们,而一旦,你识破了其庐山真面目,就很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获得感、释然感。我们还是看一些实例吧。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鲁迅先生的这句诗,是尽人皆知的,是名句。你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5.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曾经满怀热情指导青年们将名作家的未完稿与完成稿互相对照着阅读,他认为未完稿上删改的部分就说明着“不应该那么写”,而完成稿本身则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写”,把二者认真地加以比较、研究、揣摩、体会,在青年写作者实在是一种“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这充满辩证思想的科学方法,我们教学鲁迅散文时不是也完全可以运用起来么?  相似文献   

17.
忍即是不忍     
鲁迅先生的诗作《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这样一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此句意指不忍心看到青年朋友流血牺牲,“忍”字译为“不忍心”。对此,有的同学表示不解,明明是“忍”,为何要理解为“不忍”呢?  相似文献   

18.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19.
我在《论鲁迅的抒情散文》一文中说:“本质上富有极高的抒情诗人气质的鲁迅,时代使他成了喜剧家,他以讽刺幽默的笑声,来‘撕破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而讽刺,在鲁迅看来,正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然而鲁迅还是写了诗,正如郭沫若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诗稿·序》)他的各体诗歌共61题,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创造性表述”呢?鲁迅先生的话很具启发,他说:“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已经知道学生作文存在如上问题,便可沿此“逆向”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