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汝昌是一位红学大家,是红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一生始终处于红学论争的漩涡之中。在诸多问题的论争中,他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也受到讥嘲、攻击,乃至“遍体鳞伤”。但他探研之广、之深、之独到,在红学界无人可与之比肩。他的功力之深与功绩之伟,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红学泰斗。  相似文献   

2.
周汝昌是一位红学大家,是红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一生始终处于红学论争的漩涡之中.在诸多问题的论争中,他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也受到讥嘲、攻击,乃至"遍体鳞伤".但他探研之广、之深、之独到,在红学界无人可与之比肩.他的功力之深与功绩之伟,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红学泰斗.  相似文献   

3.
1999年 12月 ,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欧阳健等人的《红学百年风云录》 (下称《风云录》) ,对 2 0世纪红学研究进行历史总结 ,堪称题目新、视角新、立意新的佳作。与一般“红学研究史”不同的是 ,该书采用“以史为经 ,以论争为纬”的结构法 ,以百年来有关红学最核心、最本质的重大论争为主干 ,写出了时代的氛围、事态的实情、学术的真谛。作为百年红学的正史 ,它以翔实的史料、清新的语言 ,记录了这期间有关红学的风风雨雨 ,但又避免蹈入单纯评判政治的或人事的是非功过的误区 ,惟以真理、学术为依归 ,从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红学风云”…  相似文献   

4.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小说家红学”构成了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大奇观.就学术品格和操作程式而言,“小说家红学”以其艺术创作经验与敏锐的审美来把握参悟、阐释《红楼梦》;其研究特征表现在抓住小说人物形象这一中心要素,关注小说的艺术虚构这一本质手段,不忘回归创作的研红根本旨趣.但识小辨微的方式使他们的研究观点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6.
《红学学案》虽是为红学学人著史,但又非仅仅停留在述评层面,其还体现了作者敏感的问题意识,即以学案体为新时期红学学人著史的意识、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立言”的意识.因此,《红学学案》在作者的“问题意识”之上,“了解之同情”之下,为当今红学研究指明了一条更加理性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红学”是20世纪最典型的学术个案,是研究、理解中华文化的一条主脉和载体,它与这一百年的民族兴亡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中华人文学术史联系得非常紧密.红学的三大主要流派——索隐、考证、批评的范式,均给20世纪红学以深刻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对它们的评价又见解各异.本文梳理了20世纪百年红学的研究历史,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红学主要流派产生的原因及历史功过作了剖析,并对21世纪红学“新典范”的确立提出了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8.
1994年4月,原江苏省社科院欧阳健副研把他两年间发表的红学论文汇为《红楼新辨》出版,并在“内容简介”中称此书是第一部向“新红学”进行“尖锐挑战”的著作;还说:由他“首创”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论》“是后出的伪本”,脂本中涉及曹雪芹生平家世和素材来源的批语“都是不可靠的”诸说;而程甲本才是《红楼梦》的真本”,云云。这种违背常识的怪说,在同年7月,就遭到中国红楼梦学会负责人的严肃批驳,斥之为“非学术非道德的喧闹”,并呼吁全国红学界为捍卫红学研究的健康学风而论争。成立于80年代中期,一向以勇于创新、敢于…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1978年来教育本质论争中存在的问题 1978年来的教育本质论争,参加人数之众,发表论争文章的报刊之多,论争中观点的分歧之大,高居同期所有的专栏讨论之首。论争中提出的主要论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论争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表现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红学家,几乎都从社会政治角度去挖掘《红楼梦》中“反封建”的思想意义,而把与这个逻辑相抵牾的内容都视为作者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落后面”加以回避。这样,红学研究在作家和作品思想这方面,就成了专家、学者进行主观变异加工的擂台赛,以致于在“形象大于思维”的接受学轨道上越走越远。以创立“新红学”著称的俞平伯先生,是最先用“文学的眼光”来评论《红楼梦》的学者,他在《红楼梦辨》中总结了作者写此书的“三种态度”,①意即创作本旨,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1.
余英时与赵冈在红学研究上曾有论争,涉及红楼梦主旨、大观园、情榜等重大问题,极具代表性,可视为百年红学研究中的标本和范式。然而,其争论的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释,有必要详细剖析此范例,澄清相关问题,将红学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是清初文化论争的核心议题,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和《大义觉迷录》的颁布就是一个典型缩影。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清廷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思想武器,以此寻求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主导权。而以雍正为代表的清廷则着力以“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为基础,以“尊君亲上之念”为维系,以承认清廷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为旨归,力图消除明遗民的文化抵抗,建立自己主导的政治和文化秩序。两种不同的秩序诉求所引发的文化论争反映了清初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而其走向则使清初文化更具解释力和包容性,有效消解了易代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动荡,为清初政治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公元1508年,王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道。次年,阳明又于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孔子到王阳明的2000年间,中国古代认识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论争,经历了不断发展的曲折变化过程,不论是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无不对此作了详尽而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个认识发展的逻辑“圆圈”,而每一周期,都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层次,并不断增加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真理性颗粒。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哲学体系的人,他除了对当时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辨,提出了关于天命论的传统主张外,…  相似文献   

14.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很多,而探讨的内容又比较集中或单一,因而不免常有拖沓重复、粗制滥造之嫌。更重要的是,周先生的红学著述总体上显示出治学“随笔化”的倾向,可用“红学随笔”或“随笔红学”加以概括。这种文体既不要求确凿的史实证明,也不讲究严密的逻辑论证;文章虽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天花乱坠,但给读者留下的却往往只是虚无缥缈的幻觉而已。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对我国红学界来说,似乎是不太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有关红学的论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有的虽是老问题,却重又提起,而且势头益趋激烈,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兹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红学小史序     
韩进廉同志的《红学史话》将改题《红学小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故本刊从本期后不再连载。《红学小史》共十五章,三十余万言,对于从清王朝“乾隆盛世”到当今进入“四化”新时期二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历史作了系统的论述。红学专家周汝昌同志为之写了充满激情的序,这里先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红学定位从“四支柱”到“中华化之学”再到“新国学”具有内在理路,实质是区分曹和高续“两种《红楼梦》”的真假、优劣。红学定位于“新国学”与西方化及中国传统化百年来的消长纠葛关系密切,更涉及到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种化精神支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自“红学”产生以来,王熙凤一直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青紫棍的无情棒击。罪状之一:淫乱。从“风骚”到“乱伦”的唾骂,连篇累牍,层出不穷。一般读者姑且不论,单是见诸“红学”专著者就有:“放纵的情欲,“以色相媚人”,“毒设相思局”、“诱杀卑下者”,“白昼宣淫”,“有名的‘醋罐’‘醋缸’”,“养小叔子”,“乱伦”,“插足于她(秦可卿)和贾蓉的夫妻关系中”,等等,等等。王熙风大有被唾沫淹死之势。  相似文献   

20.
对近百年考证派新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一、新红学的发展历程。1922年“胡蔡论战:”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走上历史舞台;“自传说”与“续书说:”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的桥头堡;俞平伯、周汝昌:撑起“新红学”脊梁的双子星座。二、褒贬参半、命运多舛:胡适新红学范式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