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当今"读图时代"的图文出版热潮中,文学作品采用直接图文出版或"旧书新出"改装等方式参与其中。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折射出读者浮躁的阅读心态、文学走向的大众趋势和出版社的经营危机。作为依托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文字地位的削弱、读者审美想象能力的下降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读图时代”的图文出版热潮中,文学作品采用直接图文出版或“旧书新出”改装等方式参与其中.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折射出读者浮躁的阅读心态、文学走向的大众趋势和出版社的经营危机.作为依托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文字地位的削弱、读者审美想象能力的下降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出版经济》2005,(4):71-71
在图书的可供书市场中,文学书所占的比例始终占有前排的位置。造成大量文学书面市的主要原因是文学书的出版,制作水准的门槛相对较低。某些文学书,可以说就是一些文字的简单堆砌,版式、内容粗略程度已经降到了出版底线,也是因为此,在特价书市场可以见到大量的文学类图书。文学书始终是畅销书榜单上的常客,读者心目中的明星。  相似文献   

4.
周仁惠 《编辑学报》2008,20(3):257-259
从3G时代手机媒体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与习惯的影响,提出了3G时代期刊界应彻底转变观念,处理好纸介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一般的数字出版与手机媒体数字出版的关系,开展传统出版与手机传媒间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各个类型的数据库,培育发展手机媒体的数字内容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向特定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内容资源的建设,提升期刊市场竞争力:为未来的期刊出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以纸媒为代表的读书时代,出版传播表现为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而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读屏时代,出版表现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前者成为"读书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后者成为"读屏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数字媒体逐渐替代纸媒,以及人类社会逐渐由读书社会过渡到读屏社会,出版也由以抽象性文字符号为基础的理性传播转变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感性传播,但是出版传播的源泉却没有改变,依旧来源于文字理性。所以数字出版时代的接受主体是徘徊于历史时代和后历史时代的存在,即"读屏时代"的出版接受必须同时具有"深度阅读"的文字理性能力以及"碎片化阅读"的技术性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6.
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经历了技术中心、内容中心和读者中心3个阶段。技术中心论关注技术引起的传统出版编印发等业务环节以及读者阅读概念的整体重构;内容中心论使出版业回归内容主题,从强调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转为多主体产业发展链,为开放式发展出版业打开了大门;以读者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理念,才是更好地发挥技术、内容资源的效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元素均体现于图书出版中,呈现出动态、交互、多层次体验的特点。本文将从"感觉"、"选择"与"理解"——视觉传播学理论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理解与提高数字出版的版面设计质量、增强数字出版的交互性与多层次体验等问题,使数字出版更好地迎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教育出版始终都是中国出版业的经济支柱。一直以来,中国出版业无法从大众市场获取足够利润,整个出版业近80%的销售额和利润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教材及教辅出版。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似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很多出版平台、IT公司、出版社雄心勃勃,似乎要在利用数字出版来打开一般图书市场——让十几亿大众读者自愿掏钱买书。可是,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给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出版业也是如此。2014年3月,"京东出版"的第一部"私人定制"图书出版,以读者为导向的按需出版在数字出版背景下初现曙光。对于出版社来说,把握读者的兴趣,降低出版成本与风险,使用大数据是一条最为明确且又符合数字出版时代要求的策略。积累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实现"私人定制"——当代出版社利用大数据,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面对日益主动的市场主体和超强的竞争态势等的环境变化,出版企业应该引导读者参与编辑工作,改进产品开发和营销创新成功的几率。从读者参与的时代意义、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入手,分析了出版企业与读者合作进行编辑工作创新的问题,为数字时代编辑工作改革指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泰 《出版广角》2018,(15):47-49
数字出版时代,如何适应新的出版方式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变化和要求成为衡量一个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编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文章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编辑身份的挑战为出发点,提出编辑要实现两方面的思维转换——"以读者为中心"和"内容为途径,关系是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创新,一是学会梳理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读者需求,二是善于利用读者关系网实现期刊内容的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12.
富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概念模型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信息 随着因特网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读者耳濡目染的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也进入了富媒体(Rich Media)时代,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文字、图片、图形、音频、视频以及融合上述多种媒体类型的新闻信息已经以产业化的方式被源源不断的创建、组装和发布。大量富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在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网站以及新闻信息用户之间进行交换和流转。  相似文献   

13.
小议数字出版时代的新型网络书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数字出版时代来临所谓数字出版,简单地说就是各个出版环节的数字化,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读者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是指通过多元化的数字技术,对文字、图片等内容进行编辑校对,变成数字内容,并将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本文以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专业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保持自身专业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如何以数字出版时代为契机,寻找机遇,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其引发的阅读变化更为巨大,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数字出版背景下,接受美学作为研究读者接受状况的核心理论给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应注重读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积极引导读者,成功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实现期刊质量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16.
谢锦 《编辑学刊》2021,(4):56-61
文章以2020年度"中国好书"月榜图书中文学原创类图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原创类月榜图书在题材、体裁、表现手法和作家阵容四个角度的分析,来探讨当代文学出版如何紧随时代前进步伐,以积极向上、感人至深、陶冶情操、传达正能量,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原创文学精品图书,来深刻反映当今社会历史和时代进程的重要发展变化,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当下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陈婧 《出版参考》2012,(13):14-15
正尽管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手机阅读如今风风火火一片张灯结彩,但这注定不可能成为今后数字出版时代的主流只是在现阶段,大家依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破局。传统出版物中的某些类别如人文社科、文艺小说等已经开始出现了反攻之势,相关产品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只是,也有人疑惑,数字出版秉承着技术革新的后天优势,仅仅是用来看整屏整屏的文字吗?这样的数字出版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而言,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相似文献   

18.
王炜 《现代出版》2009,(3):28-32
网络出版自产生以来就因其具有快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无需纸张、无需油墨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网络出版可帮助读者节省挑选阅读内容的时间和精力,消除了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无所适从的烦恼,网络出版商也成为读者内容精选服务提供商;网络出版提供了新的增值服务方式,产生了新的利润源和利润增长点,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和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新型发动机。使全球精神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时代——网络出版时代.  相似文献   

19.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图书被抛到商品市场的滚滚洪流之中,不得不和其他商品一样接受消费大众的检阅与挑选,加上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新型媒介对传统文学出版市场的挤压,传统文学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市场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蒋学东 《东南传播》2014,(1):120-121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其引发的阅读变化更为巨大,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数字出版背景下,接受美学作为研究读者接受状况的核心理论给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应注重读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积极引导读者,成功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实现期刊质量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