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美学思想张钧孟子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性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美学思想与哲学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倡“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实现人格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更新语文教育思想和观念,必须把改革引向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语出《孟子·尽心下》)笔者从事偏远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近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美学杂谈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很早就伴着劳动开始了。汉字“美”的创制,正是表明人们在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中,产生了美的观念。孔子、孟子分别有“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的话,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辞句。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4.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一、单项选择胭 1.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论是() ①美是关系②美是理念 ③美是生活①美是艺术 2.提出“充实之谓美”的是() ①孔子②孟子③老子·④荀子 3.“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提出人是() ①黑格尔②苛勒 ⑧克莱夫·贝尔④荷逛兹 4.下列事物中.属于既经过实践改造.又作为生活环  相似文献   

7.
投影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科学正确,它还应该具有艺术性。如果投影教材只是简单翻译文字教材,一目了然地告诉学生“这样想”“这么办”,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就投影教材创作中的虚和实作些讨论。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使其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艺术表现就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流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杜甫,继承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充实之谓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叙事记时诗的史笔实录、写景纪行诗的写实求真、思亲怀友诗的真情实感三个方面,做到了事实、景实、情实,以具体生动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了杜诗的充实之美.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他还非常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主要论述有以下几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孔子所谓“性”,是指人的本性,也是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的“天性”(《孟子·告子篇》)。孔子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命题中,既承认人的“天性”,又重视人  相似文献   

10.
宋文学家王安石散文的风格雄健峭拔,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富有高度的概括性,自成一家。其《读孟尝君传》可谓言简意赅的典型之作,曾被清人沈德潜评为“千秋绝调”而传诵不衰。 这篇短文借史实以述志,四句话,九十字,“文短气长”,上继庄、孟,下承韩、柳文风,是一篇察古论今的论辩性文章。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深刻的哲理映射着时代精神,表现着作者的情志,启迪和感染着后人,是我国散文源远流长的首要因素。但“充实”构成美,是有条件的。在作品里,作者的理想和他对社会的概括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表现为意境,把人的思…  相似文献   

11.
孟子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偏尊,奠定了后世儒家以“载道”为主的道德美学主潮。此外,他对味美说的论述,对共同美的揭示和对审美接受中“以意逆志”现象的剖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修身修心 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正> 从人类进化史的观点看,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的审美实践就开始了,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早期文明活动中的洞穴画,岩画或歌、舞、乐,除了作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或有利于组织生产劳动而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联系以外,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味以及松弛、愉悦精神的功用,不能不说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巫术”兴起,“图腾”崇拜,游戏发生,审美的精神性逐渐与功利的物质性拉大了距离,强化、发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审美实践的无限丰富和发展。以中国为例,从“有用即美”到“比德为美”再到“畅神为美”,审美意识逐渐远离物质性而归于精神,纯粹意义上的实践——美的艺术的创造和鉴赏才得以生机勃发并多彩多姿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人们获得了一个五光十色的非物欲的美的世界,也由此而提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美学命题,如我国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古希腊也有“美是和谐”的命题。但是,丰富的审美实践和发展的审美意识并不意味着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形成。它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15.
一、“揠苗助长”不等于“拔苗助长”揠苗助长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讲给公孙丑听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相似文献   

16.
一、修身修心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  相似文献   

17.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经常有人引用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是梅校长首创,还是另有所本,我们过去没有多想,因为这是一句很让人心服的话。这句话最初是梅校长在1931年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说的。原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