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丹对传统雕塑艺术造型手法的继承与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雕塑家罗丹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运用西方传统的雕塑造型手法,创作了大量的主题性作品和表现人体运动的作品,其造型手法在继承传统造型手法的基础上又有重要的革新。罗丹在创作上运用了米开朗基罗的手法特征、卡尔波的处理方式,对传统的造型重新组织。从造型的处理,到对材料的重新认识,罗丹都有独到之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西方,罗丹的艺术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丹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人文主义等传统是非常地欣赏和推崇的,但我们在挖掘罗丹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时,却发现其作品是极具现代性的。罗丹没有做传统的傀儡,他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敏感思想,把握住了时代的变化,变革传统,变革学院派创作思维,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现代雕塑以启发,在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之间,罗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姜晟颖 《中文自修》2007,(11):28-29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雕塑艺术家。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新的道路。他认为雕塑是一种"凹陷和隆起"的艺术,在把真实与理想在人体中结合在一起之时,总是在努力寻找光和影的效果,并作为内心紧张与情感之不可把握性的表达。在被他艺术灵感点燃的石头上,人的欲望、生命的激情、精神与力量流转不已,美由此奇迹般创造了人自身。  相似文献   

4.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学习之前请你们看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件非常有名的雕塑作品。同学们有知道的吗生:(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这是罗丹的《思想者》。师:真好。谁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罗丹的情况。生:我知道罗丹创作一件作品做完以后让别人来看,人们特别赞赏他作品中的那只手。但是他觉得这只手有些喧宾夺主,就把那只手砍掉了。师:好,你讲了罗丹的一个故事,罗丹创作的那件作品是《巴尔扎克》。(出示投影片:罗丹头像)你看这就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板书罗丹)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雕塑艺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许多…  相似文献   

5.
法国雕塑大师安托瓦尼·布德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与罗丹、马约尔其名,被并称为近代欧洲的三位雕塑大师。《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一书再现了当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布德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作品展览,印刷精美、介绍详尽,是对大师自我内心真实独白的剖析,也是其一生艺术生涯的轨迹与轮廓的勾画与描述。此书的大多数文字是布德尔日复一日,只字片言记下的随笔和草稿,最能生动、清晰地反映出大师一生的艺术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绘画主义摄影派繁花似锦的时代。当时在法国的青年摄影家史泰钦,怀着对大雕塑家罗丹和他的作品无比崇敬的心情,拍摄制作了这幅摄影集锦作品。这是由罗丹的侧影人像和雕塑《雨果》两张底片合  相似文献   

7.
[课文点睛]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研完专家柳鸣九先生所写的优美散文,作者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畅游了罗丹的雕塑世界,同时也更对其深层次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与探讨。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最终想要传递的仍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而罗丹也坚信:“艺术即感情”,他创作的那些饱含人类丰富情感的作品无一不印证了这一观念。从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行走的人》直到《思索者》《青铜时代》,虽然常常以残缺甚至丑陋的面貌示人。然而我们却不难从中体会到那强烈而真实的生命力,就好像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无数岁月沉浮之后仍然奋力地生活、用力地呼吸着。 罗丹的雕塑颠覆了人们对美的传统定义,在他的作品里,饱含了人间的悲喜,爱恨以至于绝望、挣扎和备起,而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美。于是,如今让我们回过头去再去看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也许此时对它的理解就全然不同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塑造出其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刻画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磊落、高尚和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9.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塑家。有人说:"罗丹一生攀登,并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虽然拥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这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他始终处在丑与美的边缘,在外界批判与赞美声中找寻艺术的道路,最后通过自己的精神与作品给艺术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投影:罗丹的雕塑作品《思考者》和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兰的作品《思考者》。他的动作告诉我们他在干什么?(生:在思考)再往下看,这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相似文献   

11.
罗丹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人们所说的"近代雕塑之父",就是说他在雕塑艺术领域里打开了新局面,创造了过去雕塑史上所没有的东西。倾注全部感情,真实的再现生活,但又不刻意模仿他人。  相似文献   

12.
我一口气读完了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罗丹艺术论》。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美术理论书。罗丹思想的记述者——葛赛尔的散文诗式的语言确实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细腻地描绘了罗丹所处的艺术化了的自然环境、住所和罗丹制作雕塑作品时的情态。他不仅较系统地表述了罗丹的思想,而且也使我们逼真地看到了罗丹的性格与爱好。罗丹善于思索和不停顿地工作,他具有炽烈的艺术感情和创作热情。这对于我们  相似文献   

13.
《无尽柱》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1876-1957)是20 世纪最伟 大的雕塑家之一。生于罗马尼亚,后到法国,作品受到 雕塑大师罗丹的赞赏。《无尽柱》是他抽象雕塑中的珍品。 1937年,布朗库西回到外别的故乡罗马尼亚,在距  相似文献   

14.
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故事: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的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刻塑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长得又矮又胖,怎样才能为他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为此,罗丹伤透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表现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光明磊落、充满了智慧的人物形象。他前后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并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时不难被遗留作品的稀少而叹息.此种现状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哲学与宗教等综合因素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作品朴实敦厚,以佛教雕塑为主等等艺术特点,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本土精神.而当我们在对西方雕塑顶礼膜拜时,我们应更多地挖掘本土雕塑的艺术特点,增强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拉奥孔雕塑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和罗丹的艺术论,从美的定义和二者美与丑的观点,比较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上的差异,指出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它们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雕塑和罗丹雕塑同为艺术史上两座不朽的高峰,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均是雕塑的优秀范例,但二者处在不同的环境、时代之中,显现了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的各自魅力。希腊雕塑力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而罗丹的雕塑更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缺中发掘出力与美。  相似文献   

18.
教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究竟该怎样解读。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艺术地解读教材。罗丹一生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巴尔扎克像”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舍弃一双“举世无双”却“突兀”的手.使巴尔扎克雕像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罗丹大胆地舍去精华,收获了精彩。这“舍”“得”之间的智慧。不正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时所迫切需要的吗?  相似文献   

19.
论公共环境雕塑的空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雕塑艺术的创造者和雕塑对象大部分是与人和人的精神紧密关联的,而由人的精神作用的联想空间所要承受的往往会远远超越于其物质性范畴,再由此而及雕塑作品的环境空间的构建,则更成为雕塑家和雕塑作品实现人的精神境界向更高、更广泛的精神领域探求的目标空间.  相似文献   

20.
师 :罗丹与茨威格是什么关系?能否找一个词回答?生 :他们是“挚友”。师 :谁来说说“挚友”是什么意思?生 :“挚友”是最亲密的朋友。师 :请挚友到家里做客应当热情招待 ,罗丹对他的挚友热情吗?生 :罗丹不理睬他的朋友。师 :罗丹算不算失礼?生 :不算失礼 ,因为他全身心雕塑作品才会这样的。师 :是雕塑作品吗?生 :是修改作品。他与茨威格吃完饭后忽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 ,便修改了起来。师 :从这段话看 ,你觉得罗丹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请结合具体词语谈一谈。生 :“端详”、“皱着眉头”这两个地方体现出罗丹修改时的认真。生 :罗丹自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