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权的概念是中国近代思想家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过程中承接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的同时,吸收西方究政文化中民主与人权的因素而创造出来的.中国近代民权观念经历从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从民主共和到民主人权,直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权观具有工具性、集体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又不甚相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代表联邦主义宪政的湖南省宪以其分权制衡、地方主义和倚重民权的宪政理念、制度设计,显示了联邦主义者寻求建立民主、稳定、统一的宪政国家的宪政诉求,其进步、合理成份应当肯定.而联邦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情相背离的国家结构观和制宪技术的某些局限则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3.
在“宪政-富强”的文化范式作用下,近代中国的宪政努力从一开始即发生了起点的位移和偏向:宪法观念尚未彻底世俗化,尚未落实到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核心。在国家(公共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何者价值优先问题上,外部压力与挑战的存在所造就的“时空挤压”效应特质,是处于宪政启蒙困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们,选择国家(主义)优先目标作为当时中国宪政文化诉求的根本价值关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民权是反对专制的革命话语。中国近代民权观继承并改造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价值观,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含义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有不同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近代民权观呈现出以下特征:工具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深刻揭露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该小说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走上近代国家道路中的国权论为代表的国家主义与以民权论文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两种思潮的矛盾斗争。本论文通过分析一般民众的死和知识分子的死,分析了明治时代的国权论和民权论在当时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吸取西方宪政学理论,对宪法所研究的国家和国体,政治和政体,国权和民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严历批评了袁世凯及其继任者所推行的武人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虽属照搬西方政治理论,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始终维护宪政和民主共和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规范国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理念,而不能相反。在宪法观念的启蒙和传播中,清末民初公共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共和等观念体认上的偏向和误区,是民初自由主义宪政试验失败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之一。亦表明近代中国的宪政努力从一开始即发生了起点的位移和偏向:宪法观念尚未彻底世俗化,尚未落实到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权的保障一直是宪政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独立评论》中对权利的认识,权利保障的途径、方法、目的的讨论来展现其权利观,重点分析具有自由主义风格的《独立评论》在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态度。文章主要以个人自由为中心,展现《独立评论》学人将个人权利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以适应近代中国在国难时期既要追求民主宪政,又要争取国家强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阐发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建构了一个囊括政治、经济、伦理和思想言论自由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自由主义理论系统。严复在肯定个体自由的终极价值的同时,主张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平衡与协调,认为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应有所侧重或有先后之分。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虑,严复主张国群自由优先于个体自由。严复对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两种价值的关怀与思考,表征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独特的问题意识,即珍视个人自由与追求国家富强的内在困境。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个性特色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规定了大致走向,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维立体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一、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国强才能民富,国稳才能家睦。自鸦片战争至建国前,中国饱受苦难,几次陷入国将不国的危难局面。城春草木深之际,国家却还在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