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熊成冶刊本概况《三国志演义》熊成冶刊本,二十卷,每卷十二节,共二百四十节。现残存八卷, 卷一至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三至六、卷十九至二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熊成冶刊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失载。此外,一些外国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例如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上田望《〈三国志演义〉  相似文献   

2.
明人书目著作中有著录《三国志演义》的情况,这些书目著录已成为后人探究《三国志演义》在万历、嘉靖及之前的流传状况的重要依据。以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线索,结合序跋作者、书籍版式,加之与同时代相关书籍进行比勘,有助于厘清《三国志演义》在明初的刊刻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上图下文式插图本《三国志演义》为研究对象,以各刊本中普遍存在的图文相异现象为切入点,对图文相异的各种方式、阅读功能和共性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释。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上图下文式插图本的版式特征以及《三国志演义》早期刊本的刊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学者沈钦韩撰有《三国志补注》一书,系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研究著述,凝聚了撰者多年的研治心得。其书向无刊本,流存至今者唯有稿钞本两种,一存上海图书馆,一存国家图书馆,而国图本实源出于上图本,俱不复完帙。《三国志补注》专意于训诂、地理的考释,在清代诸家《三国志》研究著述中,堪称其佼佼者,有功于陈志、裴注甚伟。  相似文献   

5.
中古时期,杂传创作异常繁荣,这些杂传大多以传主的个人生活、人际交往为撰写对象。《三国志演义》在以正史为纲的同时,也吸取了大量的杂传来塑造人物、建构情节。本文重点论述中古杂传对《三国志演义》的建构与禁锢。  相似文献   

6.
中古时期,杂传创作异常繁荣,这些杂传大多以传主的个人生活、人际交往为撰写对象。《三国志演义》在以正史为纲的同时,也吸取了大量的杂传来塑造人物、建构情节。本文重点论述中古杂传对《三国志演义》的建构与禁锢。  相似文献   

7.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清末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归安陆氏宋楼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相继毁散,四家递减为二,遂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获“南瞿北杨”之誉。经杨氏几代近百年苦心经营,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一时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据杨绍和手订《楹书隅录》及江建霞刻《海源阁藏书目》统计,海百百源阁藏书普通版本经史子集四部,共约3236种,计28。83万余卷。宋之珍本达464种,计1。132万卷。其中最精者为四经四史,即《毛诗》郑注、《礼记》郑注、《仪礼》郑注、《周礼》郑注四经和《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与《三国志》…  相似文献   

8.
吴新会 《兰台世界》2012,(25):87-88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取材精审,文辞简约,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和郭沫若曾先后为曹操翻过案。然而,最早为曹操翻案者,也许当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自宋代以来,曹操都是被贬为『奸雄』的,到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志演义》而登峰造极。然而,清康熙年间曹寅撰《续琵琶》传奇,一反其『正统』,在《开场》中开宗明义地说:『「琵琶」不是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评之为“七实三虚”,大部分有史实依据.《演义》涵盖了从东汉末豪强混战到西晋灭吴,历时九十多年,各路豪强为占夺地盘,争战不断,全国人口低谷时比东汉末减少60%.以约4400万人生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说不上正义性属于何方.各方逞勇斗智,奇谋百出,尽显武勇、诡略之极致.富有戏剧性和智慧、人性等教育意味的三国史事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特别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盛,“说三分”是最受欢迎的说书节目,进而加上皮影戏、演唱并发展为杂剧,故事更丰满,人物特色更突出.说书的话本经加工成“评话”,现存元代至治年间所刊《全相三国志评话》回目与《演义》大体相符,罗贯中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史书并杂采野史资料进行创作.现知《演义》的早期刊本为1494年本,距罗氏在世已约百年,学界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尚存歧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小说有评点的传统。早期几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无不经过名家评点。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本,《水浒传》的李卓吾、金圣叹的两种不同回数的评本,《金瓶梅》的张竹坡评本等。他们对于小说的完善和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儒林外史》有带评的卧闲草堂本和后来的天目山樵评本,也都是版本史上的重要本子。  相似文献   

12.
暑假期间,南昌酷热难耐。系里组织本系老师前往庐山消暑度假,由于积习难改,我携了两本书上庐山,一本是尚未读完的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最后一册,一本是购有一年多而未曾通读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刊行的《复堂日记》。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首辑评介Abstract:Fivetitlesofrarebooksknownthroughoutthecountryandoverseashavebeenincludedi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中国丛书综录》记有四种版本:清康熙六年(1667)山阳张弨符山堂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四明观稼楼刊本,光绪十一年湘阴郭氏岵瞻堂刊本,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刊本。而《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年吉林  相似文献   

15.
《尔雅》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字书,流转千年,有众多注疏版本传世,晋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为精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嘉庆六年曾燠从曹文埴处获得佳本予以影刻刊行,本文着重对这个版本的《尔雅郭注》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嘉庆六年影宋刊本《尔雅郭注》版本情况、避讳问题、校勘初探、结语。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史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及其作者张涛郑志东,靳纯刚,郝子房司马迁的《史记》,世人无不知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特色也成为从汉到明23史修史的典范,如今,又一部继《史记》精华,承明清民国通史演义文学之后,被学者读者誉为"2...  相似文献   

17.
流行的观点认为《金瓶梅词话》刊行于万历丁巳年(1617),此说最为重要。同时此说唯一的直接证据就是书前一篇序的落款署"万历丁巳季冬东吴弄珠客漫书于金阊道中"。这一证据并不可靠。《词话》开卷序跋后列有四首《行香子》词,明龚居中《福寿丹书》卷六《清乐篇·自乐词》也收录了这四首词,二者不但文本文字(包括讹误字)完全一样,连排列顺序也是相同的,本文据此推断是《词话》抄录《福寿丹书》。《福寿丹书》刊行于天启四年(1624),所以《词话》应该刻印于1624年之后。  相似文献   

18.
《包孝肃奏议》在明代产生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依据其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5大类。其中,明正统元年(1436)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他刊本对正统本多有借鉴。明版《包孝肃奏议》的传世,既与该书在传世中出现的“故刊不存”和“读者病之”的状况相关,也受到了明代“致用”学风和该书“以文化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一向无“周郎癖”,固然因为自己不辨音律,也因为今天戏剧取材不外于稗官小说。小时好读《三国演义》以为那是写真实历史,后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演义》有一大半属于作者的艺术虚构,有关诸葛亮的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过江吊孝”等等都属于作者的想象。因作者高明,这样虚构,非惟不为全书之玷,反而使后人读之增加情趣,移上菊坛,增色不少,但总不能作为史实来看待吧?  相似文献   

20.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朝鲜郑飞石著的《孙子兵法演义》(上下),基本上是根据《东周列国志》演绎而成的。但此书写得质量较差,不仅有知识性的错误(如把《李卫公问答》这部唐代兵书说成是春秋战国时代人写的),而且有不少地方语句不通,语意不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