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长期坚持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努力实践着“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的理想。通过探讨陈鹤琴对中国儿童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做出的贡献,以期对今天中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中国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拥有十分丰富的办学实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他不仅善于汲取“欧美新教育”实验精神,努力开创中国化幼稚教育新路;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多维办学实践,逐渐结胎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活教育”理论。这一“活教育”理论虽然源自于杜威的生活教育学说,但颇能结合国情民性进行教育上的理论改造和学术重建。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其终身奉为圭臬的大爱无疆之气度和“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本体追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长期坚持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努力实践着“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的理想。通过探讨陈鹤琴对中国儿童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做出的贡献,以期对今天中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中国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高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陈鹤琴先生也提出:“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够给他以一切刺激的物质。”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让儿童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5.
朱永新 《今日教育》2009,(10):52-52
集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三种职能于一身的教育人。一位提倡“教育是为一切人.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都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的新教育第一人。他就是朱永新,他和他的新教育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他的新教育所倡导的“书香校园”正在各大中小学校蔓延,中国的大地上正传来阵阵书香……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而又尽职尽责的教师,曾经对少年时代的徐虎有着较大的影响;他是上海市街头无偿献血第一人,并把献血获得的荣誉奖杯、奖章送去“义拍”来回报社会;他是第十一届普陀区人大代表,曾对政府工作提出铮铮建言,为很多普通百姓解决就业和生活难题出谋划策;今年,他又获得了上海市儿童工作的最高奖项——第七届“儿童工作白玉兰奖”,并将2000元奖金捐给了“儿童成长基金”……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民教师”这个词在他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相似文献   

7.
裴斯泰洛齐是 19世纪瑞士教育家。他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 ,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贫困儿童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充满人类之爱的教育改革家 ,裴斯泰洛齐把“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 ,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中。他在《与友人谈斯坦斯经验的信》中写道 :“我一切为了孩子。从早到晚 ,我个人和他们在一起 ,总是我的双手 ,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这就是被世人称颂的“裴斯泰洛齐精神”。这个精神的实质就是“爱” ,爱孩子 ,尤其是那些贫苦的孩子。在今天 ,重倡裴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8.
严德婷 《知识文库》2022,(22):85-87
<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可以说这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初心,动力,也可以说是使命。而“活”的教育,则是实现这一切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也只能从孩子身上来。与孩子们一起创造“活”的环境,寻找“活”的内容,运用“活”的方法,一切只为了有灵魂的教育,为了回归儿童本真。在真实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血肉,同时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  相似文献   

9.
儿童优先     
“儿童优先”,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应以儿童需要与儿童特点为根据,以儿童发展为本;在教育体系中,高度重视早期启蒙教育,强调打好做人的基础;在社会系统中,将为儿童成长服务列为“优先”地位,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在“儿童优先”理念观照下的现代儿童观,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必须突出儿童的地位、权利、价值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11.
爱心存折     
小宁是班里典型的问题儿童。我不否认他很聪明,可是他的表现却总让老师们大跌眼镜。他不屑于做计算题:“人类发明了计算器为什么不用”;不屑于和女生同桌:“我不要和她坐.她笨死了”;不屑于中国的教育:“我长大后是要出国去学习的”;不屑于中国的环境:“美国的绿化面积是百分之多少了,中国才及它的多少啊?”……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教育家。”他热爱儿童,关心儿童,他把国家的命运与儿童的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他说:“将来是子孙的时代”。本文想就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 反对用封建主义的旧思想去教育儿童,是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十分痛恨当时的统治者用种种旧的思想来毒害和摧残儿童,使千百万儿童仍然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中。 鲁迅认为旧教材是造成儿童愚钝的重要根源。他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愤怒地指斥道,在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时候,儿童们读的是  相似文献   

13.
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176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儿》,这部小说影响了至今为止全世界众多的教育者。小说中卢梭以理想中的儿童即爱弥儿为原型阐述了他打破传统和非常规的教师理念,他提倡一种“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的新型教师观。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人要从小教起”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作用是要把人培养成才。把一个个的人培养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理想人才,则是教育的任务。古往今来的许多大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的对象是十分重视的。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认为一切儿童从出生就具有良好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应当是用教育的方法来发展的”。他在《大教授学》第十二章里面,对于“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表示深刻的信心。(注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15.
张秋荣 《成才之路》2013,(27):28-29
高士其的作品揭开了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为儿童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他的科学文艺作品采用儿童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形式多样新颖、活泼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他的作品采用比喻和拟人的“烹调技艺”,迎合了儿童的“泛灵”心理和缪斯天性。通过拟人和比喻的艺术化处理,一切深奥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摇身一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幽默有趣的缪斯恩赐了。高士其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诸多弊病而提出的富有创建性的教育主张,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解放儿童的头脑。陶行知曾强调指出,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  相似文献   

17.
博仔 《湖南教育》2005,(22):13-14
1981年5月22日,病魔缠身的陈鹤琴先生像以往一样,让女儿秀云、儿子一飞把他从病榻扶到书桌旁看报纸。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拿笔来,拿纸来!”他吃力地写下了:“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四化。”这时,旁边的亲人才想起,过几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  相似文献   

18.
有爱心是儿童成长期的奠基性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一个失去爱心情感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故此,中国教育应当反思学校教育中种种非爱心现象,清理对爱心的各种误识。苏霍姆林斯基生动的育人故事,对于审视新世纪中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9.
曾彬  卢清  杜学元 《教育导刊》2003,2(10):8-11
J·H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以“一切为了孩子”的裴氏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给了教育事业。他既是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也是世界上理论硕果累累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与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齐名为19世纪欧洲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教育爱”是其最重要的教育遗产之  相似文献   

20.
文化杂谈     
早就模糊而离散地了解各种文化存在的问题,但从未曾见过如此形象而全面的概括:西欧儿童不懂什么叫匮乏;非洲儿童不懂什么叫粮食;美国儿童不知道美国之外还有什么“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的儿童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形象大于思维”。这是文学等一切艺术形式的优势。思维总有些自找麻烦的味道,但我觉得自己不应满足于故事本身。文化。开头便亮出“文化”二字,将一切的根源归于文化,这几乎已成了学术界的通例。儿童,是某种文化的产物,当他们成长起来,便作为文化的载体来造就新的产物,如此循环。我现在只想说中国。作为一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