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读者或通讯员,给报社写一篇稿子、反映一些情况或提一个问题,总希望有个回音和着落。这几年,各报社都注意并加强了和通讯员、读者的联系。云南日报群工部就是一例。春节后一天,我给云南日报写了篇读者来信,反映昆明烟丝厂出产的“桂花雪茄”烟,包装上印的汉语拼音有误,把“桂花”的“花”错拼成“hna”,建议烟厂改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3.
1989年8月26日,《中国商报》在一版报眼的重要位置,刊登了一位商业局长写给报社总编辑的一封信,来信反映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控制物价工作成绩显著。在编辑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报社欢迎包括各级领导同志在内的广大读者,经常写信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加强报纸与读者的联系。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包括通讯员),给报社写信也是投稿的一种方式。在广大读者中,除少数通讯员外,很多人把写新闻看成是很神秘的事,不知怎样写新闻,或者没有写新闻的习惯,但是,写信总是不成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4.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5.
新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通讯员有较强的报道意识,为新闻单位采写高质量的报道和不断地提供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求通讯员具有情况意识、评报意识、发行意识、监督意识。情况意识——是通讯员的首要意识我们的党报,既是党委机关报,又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报纸。党报的办报方针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党报的通讯员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办好办活党报的依靠力量。因此,反映情况,反映社会动态和群众心态,是党报通讯员的首要意识,也是其光荣的责任和义务。许多老通讯员认为,稿件能见  相似文献   

6.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对此,不少通讯员认为只要好好写稿就行了。其实,这种认识还带有片面性。诚然,多写稿、写好稿是通讯员的重要任务,但如果仅限于此,而忽视全面履行通讯员应有的职责,稿件也是写不好的。时至今日,通讯员应当具有情况意识、报道意识、评报评播意识、发行意识和监督意识,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新闻单位加以实践,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通讯员。通讯员应具备的这五种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应当承担的五大任务。新闻单位与社会各界受众的联系,离不开通讯员队伍这一纽带与桥梁。而通讯员要尽到纽带与桥梁的责任,具备…  相似文献   

9.
去年参加新闻学习班,编辑同志上理论课时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通讯员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师表。稿件是教育人的,如果你写的一套,做的一套,周围群众对你的稿件就会产生反感。’这段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往我对报上常发表稿件的通讯员,心里就有一种敬佩的感情。我的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后,也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扬,深深体会到一个党报通讯员的荣誉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党报的一些优秀通讯员,在本单位也往往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模范。他们有着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要想当好党报通讯员,必须把本职工作做好。我们说,这个经验很好,很重要,应该引起广大通讯员的重视。做好本职工作是通讯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有的同志不知道给党报当通讯员还要有条件。他们以为,给报纸写稿跟其他业余爱好一样,既不算报社的人员,又不受报社的直接领导,谁写谁就是通讯员!随着通讯员队伍人员的变动,有些单位调整补充了新的通讯员。有的新通讯员也不清楚自身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虽说不是通讯员向编辑部反映情况或投稿,也同样受到重视或被采用,但绝不是谁在  相似文献   

11.
理论文章,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章体裁。特别是党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读者解疑释难,理论文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部队的新闻干事、通讯员,注意力一般都在写消息、通讯上,即反映部队的工作成绩、经验;理论文章的作者,多是机关干部、理论研究人员、院校教员、领导干部等。我觉得,通讯员也应该对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上蔡县东洪乡教师王立业来信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能发给通讯员证吗?对通讯员写的稿件会不会优先采用? 王立业同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人民群众给报纸、电台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民主权利。我们知道专职从事采访的记者很少,而每天发生的新闻却很广泛,要及时传播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信息,这就要依靠亲  相似文献   

13.
我经常听到群众说,有些通讯员报喜不报优,在实践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作为通讯员,应该了解多方面的情况和群众的心理,替群众说话,保护群众的利益。这样一才能真正起到党报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有一次,我听到职工反映,厂里部分领导的子女结婚,广收彩礼,大摆宴席,影响很不好。我作了详细调查,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读者来信稿。报社转给河南省委,省委负责同志批转给开封市委,市委领导同志派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孙犁在《编辑笔记》一书中,把游离于文章主题之外的东西,称为“横枝旁出”。我们不少通讯员和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也常犯这种毛病。有篇以写某市发展商业服务业的来稿,侧面写了市领导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兴办商业服务业的事实,使多年来群众上街“吃饭难”、旅客“住宿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感叹:“在基层,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哪有什么新闻啊!”这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错把优势当劣势了。和那些国家通讯社和省以上报纸的记者相比,我们基层通讯员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身在基层,在于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产生新闻的主要源泉,无数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新闻素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联系群众,是记者和通讯员必须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17.
党报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迅速广泛地传播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意见、呼声迅速、如实地反映上来,把当地和外地的致富信息迅速、准确地进行传播的任务。各级党报为通讯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党报上发稿社会影响大、领导重视,因此做党报通讯员有荣誉感。那么如何当好通讯员呢?  相似文献   

18.
曾佐然 《新闻界》2001,(6):58-58
采写会议新闻是基层通讯员面临得比较多而又最感头痛的事。由于会议级别,出席领导的重要性等原因,很难被上级报刊、电视台、电台采用。因此,作为最基层的乡镇通讯员,是不能盲目跟随上级报刊台记者,在内容上对会议报告摘摘编编,左一个会议指出,右一个会议强调,更不能逐个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上级报刊台的编辑和读者感兴趣的不是哪个乡镇或部门召开了什么会议、什么人参加了会议,而是想知道会议究竟研讨了哪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效果如何。作为基层通讯员就要有读者意识、编辑意识,不能完…  相似文献   

19.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 拿笔有多种。党和政府写决议、指示、计划,发电报,这是很重要的,但指示、电报只能传达到一定范围的干部。任何政策如果只同干部见面,不同群众见面,是不能发生效果的。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  相似文献   

20.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