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李密牛角桂书》的故事,大意是: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少年时勤奋好学,有一回,他骑一条牛去看朋友,出门时把“《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正好宰相杨素从他旁边经过,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说;“读项羽的传记。”……书中配有一幅插图,生动地反映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幅插图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李密手中拿的和牛角上挂的书都画成了线装的形式,二是把牛角挂的一“帙”书画成了一“摞”书(如图)。先说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书的装帧…  相似文献   

2.
朱绮 《中国编辑》2006,(2):73-75
在我的印象里,祖父画一幅山水需要画很长一段时间,往往是我以为画完了,祖父还要拿着极细的笔,在画上不停地点点儿,直弄得烟云满纸,苍郁斑驳,才把画儿挂在墙上。我于是高兴地长吁一口气:  相似文献   

3.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4.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5.
张志霞 《大观周刊》2012,(32):240-240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从小便博览群书。非常广泛,应该称得上颇有才气。然而.就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节美术课上,却画出这样一幅画。老师要求画一幅画,把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憧憬美好未来的嘶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一页一页地批阅学生的图画作业,这时,一幅与其他图画极不协调的画面展现在老师面前——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上,躺着一个人.头颅已经被砍下来,鲜血满地,画面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6.
宋徽宗赵佶自己喜爱作画,把考画家也列为科举制度中。一次画家考试,主考官出的作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根据题意,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山间丛林深处,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崇山峻岭中一山腰处;古寺庙本身,或画出一角,以表其“藏”意,或画一段残墙断壁,以示其“古”意。只有一幅画,根本就没画古寺庙,画面上,崇山之中,清泉飞流直下,泉水边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在用瓢往桶里舀水。主考官看了连声  相似文献   

7.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6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总结画竹经验的绝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是怎样削尽冗繁的呢?他在一幅画上题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上。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此幅似得简字诀.”“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板矫画竹,着墨不多,而县挂壁间,却能使人仿佛置身于窗外竹影萧疏、秋声飒飒的境界之中。这表明他在绘画上求少求简,绝不是为简而简,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画幅中含蕴无限的自然妙趣与艺术表现力。写  相似文献   

8.
翻看有关电视的评论文章,发现“雷同”与“上星”是近一个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记得10多年前看到一幅漫画,内容是几位画家围坐在葡萄架下临摹,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画面很是传神。这幅挂在葡萄架上的画,画的也是葡萄,画的解说妙笔点睛———“听说葡萄能卖好价钱”。思之猛悟,今天人们群起而效之的“雷同”与“上星”,不过是“听说葡萄能卖好价钱”的重复罢了。雷 同如今,每当周末,各电视台以主题为“找乐大战”、“爱情大战”的帷幕即拉开,咋一听,似乎很是繁荣,多采多姿,静心一看,就感到,开始做这类节目的还算是创新…  相似文献   

9.
倒过来试试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挺有意思。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使登门求教。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悦:“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青年人惊讶地叫出来。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  相似文献   

10.
那天来到捷运台北车站转车,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设墙上一幅画作“法象威仪”(释迦牟尼怫坐像)吸引,原来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复制画,再仔细一看,旁边还有四幅小复制画,有翠玉白菜、青瓷莲花式温碗、碧玉瓜辫杯及四库全书,遣四幅画镶在墙壁中,每一幅画有三面,可以转动,观赏翠玉白菜时,用手转一面,就可以看到翠玉白菜文物的介绍与出处。  相似文献   

11.
不用画笔拓稿,不用刀、铲镂刻画版印模,只要随心所欲地用手指和手掌的天然纹路做不同部位自然默契的组合,一幅幅情趣盎然的指印山水、花鸟、人物画便告完成。这便是辽宁省本溪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张全国的绝活。祖籍湖北宜城、现年38岁的张全国,自幼在荆楚民间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对美术有一种特别的挚爱,他的第一幅作品确切地说就是儿时对着灯下母亲的“手影”在斑驳的土墙上临摹的一幅《小狗),谁知道20年后却因了那次十分寻常的“摹影”活动使他有幸发现了绝不寻常的指印画。那是1983年初的一天,他给人画完玻璃画后,随便把一双沾满油彩…  相似文献   

12.
一位画家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了幅画:偌大的白纸上只在中间偏左的地方有块黑渍。有人不解,问之,画家答道:“黑渍是痛苦,白纸是快乐;许多人只看到了痛苦却并未看到快乐。”有人不以为然反问道:“既然如此,何不把黑渍去掉?”画家答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 多么豁达的画家,多么深刻的哲理啊! 当人们每日来往穿梭于都市的灯红酒绿中,为金钱、权利。地位、欲望而奔波的时候,当人们睁着日渐蒙尘的双眼、戴着痛苦的有色镜观察快乐的彩虹的时候,他们是否还拥有一份画家似的恬谈的心境? 且让我告诉你另一个故事:在昔日…  相似文献   

13.
聘请木匠当教授1929年9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天,应几位朋友相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因为不少作丽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使观者兴味索然。忽然,挂在角落里的一幅小画引起了他浓烈的兴趣:画面上画了几对虾子,只见他们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 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15.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赝画了一幅梅花,顺手题了一首七绝:“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相传梁实秋年轻时画过一幅梅花图赠友人,并在画的一角题写了李方赝的这首梅花诗。无独有偶,丰子恺亦曾画过一幅赏梅图,李诗中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两句赫然出现在画面之上。可见李的诗句对后人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6.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家画铺里挂着一幅“引马过桥图”,上面画的是一个人牵着一匹大马,人在桥上,马在桥下,人用力拉,马往后退,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这幅画被一个买画的人看中了,用一百两银子定购去,银子付了,画还没有拿走。画铺的老板对于这幅  相似文献   

17.
新闻强调的是“反常”,出奇才能达到制胜。 1992年7月18日,《湖北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小谢把“拘留证”挂在房间里》的报道,全文如下: 只听说人们把奖状、大红花挂在房里墙上,而我村谢先红却把“拘留证”挂在墙上。前些时,小谢为一些小事殴打民兵连长被拘留15天。回家后,他把拘留证挂在房间里让客人看。他逢人就指着拘留证说:“让它作为我进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插图的失误     
《看图学成语》一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但也有些美中不足。如该书第58页有一幅成语名副其实的插图,画着一小学生正在扫地,小学生戴着臂章,臂章上书写着“优秀红小兵”字样。我认为,这幅画有问题。大家知道红卫兵、红小兵是“文革”的产物。对于“文革”应彻底否定。现在,这幅画又出现红小兵名称,而且以正面宣传印在书上,不能不算一种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0.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