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卫生学角度看,在运动时应用鼻呼吸,而不宜用口.因为气体通过鼻粘膜可以净化、湿润、温暖,从而避免寒冷,干燥和带有尘埃和细菌的空气吸入肺部.但在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很大,单用鼻孔呼吸势必增加气体出入肺脏的阻力;要保持较大的肺通气量,呼吸肌就得加倍努力地进行收缩,来提高气体流速.这种负担将导致呼吸肌较早地产生疲劳,因而妨碍肺通气量的提  相似文献   

2.
我们可以把某人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作为评定其呼吸、血液循环及肌肉系统机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代表了单位时间内,人体从外界吸氧并经过气体交换、血液运输,直到组织内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循环与肌肉组织,而不是呼吸的气体交换功能和血液的运载功能.实验证明:肺通气量与运动负荷始终呈线形关系,但是氧气在肺泡内的吸收率却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而逐渐下降,原因可能是血液载氧功能,或者是心脏运输供应的问题,但是进一步实验证  相似文献   

3.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是学生在学习肺通气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呼吸过程中有关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课程知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其原因是什么 ?是本节课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出发点。因此课本首先编排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示意图 ,并设置了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但通过多次教学实践 ,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 ,只表明了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而不能对比说明呼出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另外验证性实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实施素…  相似文献   

4.
人不吃饭能活十几天,不喝水能活几天,而不呼吸就只能活几分钟,可见呼吸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神经的传导、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细胞的生长和更新等,没有一种活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呢?最终的来源是营养物质的氧化.在氧化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并把氧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就叫"呼吸".  相似文献   

5.
中学实验室里收集气体多数采用排水法,一般用集气瓶事先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进行。在连续收集多瓶气体时,具体操作是:当收集满一瓶气体时,将导气管移出,迅速伸入另一集气瓶中,再从水槽中取出已集满的集气瓶。由于导气管没有固定,在移动过程中难免要跑掉一部分气体。一旦正在收集  相似文献   

6.
瑜伽呼吸法对呼吸系统的保健康复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分析了瑜伽特殊的呼吸方法对呼吸功能的改善作用,认为瑜伽呼吸法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及肺换气状况,降?档 低肺动脉高压状态,对呼吸系统具有保健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想走在前面,必须争取主动,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近代世界排坛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女排从1957年才开始学习六人排球,由于她们创造了勾手飘球和垫击技  相似文献   

8.
一、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呼吸是人的一种自然生活的本能,是维持人的生命的一种生理运动。平时,人们呼吸是用不着进行什么训练。更用不着研究什么呼吸方法。呼吸除了维持生命外,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成为人们发声和歌唱的动力。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气动则声发”的说法,科学地、生动地说明了歌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解放军体育学院体育系1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穿越泥潭过程的生理负荷强度及其分布、穿越泥潭训练的特点和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生理负荷强度分布呈“双峰型”。穿越泥潭训练为短时间、短距离、高强度无氧运动,可引起心率、心输出量增大,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肺通气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特有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求知探索的情感和对学生期望的情感有机地融在教学过程中并生动地表达出来.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克服和适应“极点”所出现的反应,提高练习的积极性,采用以下几种呼吸练习,作为中长距离跑的辅助练习,效果较好。 1.屏息法:屏息法也叫憋气法,一般只采用吸足气后憋气和呼尽气后憋气两种,准备活动之后,连续做几次缓慢,均匀的深呼吸后,即可开始,深深地吸足气或尽量将肺内的气体呼出后,暂时停止呼吸,待出现近似“极点”感觉时就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呼吸。 2.突然屏息法:在慢跑或中速跑的行进中,听到教师鸣笛后,突然停止呼吸,并继续坚持跑速三、四步后可出现缺氧和近似“极点”时难受的感觉,随即进行正常的呼吸。 3.快速呼吸法,准备活动以后,进行几次缓慢均匀的深呼吸,即可进行快速呼吸的练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艺术性的导入导学,可以创设情景开启思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主体互动过程。导学法能很好地体现双主体互动的教育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1、故事导入小时候我问妈妈:“人死了以后,指甲长长了怎么办?妈妈回答我说:人死后指甲是不会在长长的,因为人死了心跳停止了,呼吸也停了什么都终止了……到后来上初中学习生物了我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那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有了一套新的人才选用标准,这就给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考验.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们要不停地进行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氧化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并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人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还有未被人体吸收的氧气和一部分水蒸气等。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简单药品和仪器,定性检验人们呼出的气体中的几种主要成份,又能观察到有趣的化学变化,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是初中学生第二课堂实验的好内容。  相似文献   

15.
声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旨在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艺术歌唱发声理论与发声技术知识、实现其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而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从解决学生在接受训练过程中,正确理解和通过自身体验,切实地感受打开喉咙、运用正确的喉位发声,从而获得能够进行艺术歌唱的能力,是为构成初始声乐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之所以这样认为:事实上,无论人们从任何角度解释人的歌唱发声现象。没有喉咙与声带的积极参与,实现人的歌唱愿望的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通过实践、试图探求利用特殊的符合于应用科学理论方法规律的,以便人的喉咙与声带在参与艺术歌唱发声  相似文献   

16.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一些指挥和合唱团员会把练习的重点放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以及咬字、吐字声音训练上,而忽视了呼吸、起音、收音、语气等细节问题,这是影响一个合唱团提升艺术表现水准与作品驾驭能力的重要问题。呼吸是重要的歌唱基础,解决好合唱团团员呼吸问题是每个指挥必须面对的课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清晰地认识到呼吸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换气,在演唱的过程中,呼吸还有其他重要职能,而这些细节容易在训练过程中被忽视。本文详尽地探讨了在合唱训练中应当注意的呼吸问题,包括意识、方式、原则等。  相似文献   

17.
第四个实验观察蟾蜍内脏一、实验材料用具观察蟾蜍心脏节律性跳动实验后的蟾蜍、蜡盘、解剖用具、探针。二、实验方法步骤(一)识别食道口和喉门,口腔的后端有向下的两个开口,前面有一个以软骨围成的纵裂,向下通入气管的为喉门。喉门后面的开口问下通入食道,为食道口。(二)剪开腹壁,将蟾蜍腹面朝上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于解剖盘上,沿腹中线偏右,避免损伤正中一条腹静脉。剪开腹壁的皮肤和肌肉层,将腹壁间两侧翻转,暴露出内脏,如图5所示。(三)观察内脏1.消化系统(1)肝脏,分左右两大叶,在左右肝叶之间有一绿色圆形的胆囊。(人的肝脏也…  相似文献   

18.
“六字诀”其功法主要影响经络为肝,心,脾,肺,肾,三焦经.练功后除肾经右侧经络略有上升外(NS),其他左右经络经电阻值均下降(NS),提示经络导电率提高,起到“通经络、行气血”协调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自我修复和自我建设的目的. 气体代谢:呼吸频率减少,肺通量增加不多而氧当量却有些下降,说明在通氧较少的情况下机体获得较多的氧.能量代谢较功前仅增加6.3%,练功时能量处于低消耗状态,输入超过输出,有多余储备,使更多的化学能和氧加入到产生激发能的反应中去有利于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和病灶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光气,又名碳酰氯。光气在室温时。为有甜味的气体,毒性极大,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会使人肺浮肿,严重致使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0.
长期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呼吸代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ensormedics2900型呼吸代谢分析仪,通过观察有氧运动训练前及训练后的女大学生完成递增负荷过程中呼吸代谢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提高机体摄氧量、氧脉搏及肺通气效率;剧烈运动时,氧脉搏及肺通气效率的变化特征可作为评价运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