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3.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4.
教学文摘     
小语单册古诗常见词语新释 ①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处所”.这在先秦两汉或在现代其用法都没有什么两样.但诗词之中,“处”却往往用以指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将“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里的“处”字释为时  相似文献   

5.
在通用的语法中,都将“尽管”、“虽然”放在一起,认为其意思及用法相同。可是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又各司其职,那么,两者到底有何区别呢?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及例证:  相似文献   

6.
安徽郑训奎抒写羁旅、怀乡、思亲之情是历代诗文中常见的主题,且方法多样,“对写法”就是其中一种。所谓“对写法”,即作者极尽联想和想象之能事,假意撇开自己,写对面某人某物,自己站在某人某物的角度遥想自己,从而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更加含蓄急切。请看下面几例: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故意隐藏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视通万里,从对面落笔,将故乡山东兄弟相忆的情景写得历历如绘:家乡兄弟们今天身插茱萸登高时,才发现少了“自己”,感觉遗憾的不像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  相似文献   

7.
高语三册《庖丁解牛》课后有一则词语题,要求学生将文中一些“在现代文章中还常使用的词语”的“现在使用时”的“意思”予以说明。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参》对“肯綮”一词的说明:“现在指中肯”。这与词典释义相去甚远。《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工具书认为:肯,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后用来比喻事物的要害、关键、最重要的地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不仅明朝宋濂《郑景濂传》;“有所质问,威中肯綮”、《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可  相似文献   

8.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0.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1,(11):40-41
在古代汉语里,“饥”的意思是肚子空了或吃不饱时所产生的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与现代汉语中的“饿”相当。《辞海》释之为“吃不饱”。最能说明“饥”即“吃不饱”意的是晁错的《论贵粟疏》中“人情—日不再食则饥…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那么诗中的关键词语则是喷流诗人感情的泉眼。教师若突破了这个泉眼,学生就能探出蕴藏在诗中的深情,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余意”的天空高高飞翔。如讲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为了突破诗末行中的“少一人”这个关键词语,便在学生理解前三句诗意的基础上问学生:“当兄弟们头插着茱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家庭观念一向重,对于其中成员的称谓也复杂。仅是“兄弟”一称,古今意义的差别,就达到七八种。中国最早的训诂书《尔雅》,对“兄弟”下的定义是“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虽然稍欠周全(因为实际上是同胞男子),却还是道出了兄弟的基本概念。此义沿用至今,始终不变。但是,古人也可用“兄弟”来称女子先生者与后生者。如《孟子·万章上》中说:“弥子  相似文献   

13.
“大陆”与“内地”都是名词,且意思皆与“陆地”相关,于是乎不少人就以为二者可互换通用。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说起。  相似文献   

14.
黄旭静 《教书育人》2000,(11):23-23
笔者不止一次地讲授过《现代汉语知识》,也不止一次地听过别的老师讲授《现代汉语知识》,“讲”和“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教学中存在以下之“过”。 1.过少的讲解 有些老师,最爱打出“素质教育”的旗帜,说要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变上课为“放羊”;每节课,只指出学习范围,而不作讲解、分析,学什么、怎么学,全是学生的事,对与错亦无人指点,学习的结果如何,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 2.过多的讲解,过多的板书 有些教师,生怕讲少了学生不理解,板书少了学生记不住。每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人唱独角戏;即使电扇…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16.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日:“一、献出生命”,举《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赢弱何辜,而当并命”为证。“二、亡命,逃亡在外。”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吾父忠于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于楚,以绝后虑。”这第二个义项是错的。我认为所引例句中的“并命”,其涵义与第一个义项全然相同,根本没有“亡命,逃亡在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儿子从一家小店里买回一副游戏棋。我一看这游戏棋的名称就吓了一大跳:“整人专家”!也许是制造商认为这还不够明了,不够刺激,又在包装盒上的棋名下写着:“整人过程绝不手软,整人之后绝不后悔。”我翻了一下《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找到“整人”这个词条。但这个词的大致意思,恐怕成年人都知晓,只是  相似文献   

19.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20.
“朋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朋”和“友”常常联用,指因志趣或利害相同而联结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