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作为媒体“造星运动”、受众“偶像情结”和广告主“暴富心理”的综合产物——明星广告,受到了一致追捧。似乎,只要舍得钞票,请到巨星,借助明星的光环效应,再平淡的广告创意,也能博得受众的欢心和销售的飞涨。但是,在我们从飞人乔丹代言耐克到韩国金喜善代言TCL等成功案例中感受到明星广告神奇功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有更多的明星广告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媒体是明星产生的话语系统,正是由于混合型社会和言论之都的社会特性,上海才诞生了明星。大众媒体是明星制的基础,由舆论带动起来的广大的影迷市场是真正的造星之手。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影片公司与大众媒体越来越靠拢,由两个主体蜕变为一个主体——即明星制造系统——的两块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明星消费”现象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观星”阶段、“乐星”阶段、“造星”阶段、“秀星”阶段、“虐星”阶段。目前明星跳水节目的强势来袭说明,如今公众已不满足对明星歌声、表演和脸蛋的“消费”了,而是直接进入到了“身体消费”阶段。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明星消费有没有底线?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创新?未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虐星”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明星竞技类节目”还有拓展的空间,不过从长远来看,“虐星”过后,我国的“明星消费”将走向“温情”,手段也将趋“隐蔽”。  相似文献   

4.
2002年5月,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闪亮登场,伴随着赛程的紧张进行,此项大赛的诸多亮点、热点、争议点迅速成为全国观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当8月6日落下帷幕时,这届大赛也创下了央视连续直播节目的收视奇迹,全国有1亿多观众收看了此节目。歌手大奖赛可谓赢得盆满钵满,诸多精彩之笔亦可圈可点:名人效应+造星机制增加了大赛的“看点”和“人气”,明星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在演播厅同时得以呈现,使老、中、青“追星族”“欢聚一堂”;在注重比赛的竞技性、挑战性的同时又开发考题的趣…  相似文献   

5.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有读者尖锐地提出“某些媒体的娱乐报道该整风了”(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依我  相似文献   

7.
“明星”一词来源于英文的“star”,含义比较广泛,媒体在做明星报道时,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娱乐圈的名人上,因此,将此类以明星为报道目的的新闻称为“明星新闻”。近些年来,媒体虽然对“明星”大肆吹捧,但是,也常常为受众做出“明星”是“不高贵的名人”的隐含判断。明星的负面社会评价的形成与媒体对娱乐圈的黑暗现象、  相似文献   

8.
伴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生产模式不断更新,从星探“探星”转向资本“造星”,其中“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文从戈夫曼的拟剧论出发,借用“表演”“剧本”“舞台”“剧班”等戏剧要素,分析明星人设生产须具备的条件,人设剧本在个体、群体、社会,三方合力下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厘清明星人设维持的内在机理,反思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发挥明星人设生产的正向赋值,真正营造新时代下清朗网络空间,构筑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15岁的少女杨丽娟因崇拜香港某明星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还闹得倾家荡产,家人无法正常生活,父亲丢了性命。在这个时代.媒体似乎也成了“明星工厂”的制造者。那么,媒体该如何引导?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是媒体传递信息的日益同质化,另一方面又纷纷打出分众服务的旗帜,在迎合拥有较多管理、消费、时尚话语权的“主流人群”信息诉求的同时,面对几乎没有话语权的青少年,媒体却经常出现集体失语,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青少年的引导责任。尤其是在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当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的处置上,媒体扮演了一种明显的责任缺失角色.有些媒体对明星过度渲染,使不少青少年卷进了追星的队伍。细析缘由,媒体责任自然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0.
马媛 《东南传播》2011,(1):62-64
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大众传媒引导的"媒体造星"运动愈演愈烈。本文首先阐释了"媒体造星"现象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并综述了对此类现象不同角度的各种研究报道。其次,通过列举大量时下广泛流行的"造星"现象,总结"造星"现象的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最后,本文从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媒体造星"运动,从大众媒介自身出发,讨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起因及结果,并联系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初步分析了"媒体造星"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袁方琴 《新闻世界》2014,(12):112-113
21世纪初开始,韩流作为全球乐坛的一大分支以迅猛的速度占据了亚洲音乐市场,在继续保持拥有亚洲市场的同时,韩国歌手也慢慢地被欧美地区接受,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乐坛力量。本文分析的对象是韩国“造星工厂”S.M.公司,其公司明星拥有今天的人气和影响力,不仅在于公司的造星流水线,也离不开其成熟的营销模式和品牌打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熹 《新闻前哨》2002,(11):24-24
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媒体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有些媒体却在宣传上,靠打“擦边球”、“踩红线”,来追求报纸的“市场效应”。为追求“卖点”,甚至不惜用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去迎合读者心理,吸引受众眼球,大刮“媚俗”之风。难怪有人形容有些媒体的新闻“明星代替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理论,娱乐覆盖了文化”。一些媒体的报道尽是些情欲早恋,卿卿我我,编造各种荒诞不经的三角、多角恋爱以至乱伦、情杀故事;或刊播袒胸露乳的图片镜头,极尽挑逗、引诱之能事;或花样百出却又千篇一律地宣扬暴…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综艺益智类节目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真人秀却意外地红透了半边天。笔者发现,观众的收视心态正在悄悄转变,包装的美女已让他们产生“审美疲劳”,需要一些另类的真人秀来刺激一下神经,所以洋相百出的造星选秀节目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好的调味品。“竞猜益智时代”即将逝去电视综艺节目在内地产生之初,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明星 游戏为特征的节目形式,这类节目主要以请港台内地明星纵情玩闹为主,在电视综艺早期占据了荧屏的主导地位,这种完全以明星为中心的制作模式,是当时…  相似文献   

15.
要有第六个W     
有读形容眼下一些媒体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有读尖锐地提出:“某些媒体的娱乐报道该整风了。”(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相似文献   

16.
一股平民选秀、电视造星的浪潮正在席卷荧屏,对于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明星已不仅仅是他们膜拜的偶像。更是他们渴望成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电视已步入了名副其实的“造星”时代。各种脱胎于“超女”的电视选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造星”的强劲风暴,伴随这股风暴而来的还有声势浩大的“追星热潮”。君不见,“民星”背后形形色色的粉丝队伍,在短时间内呈几何数字蹿升,其规模和增长速度令人咂舌。  相似文献   

18.
王羽 《新闻窗》2007,(6):51-52
在市场化大潮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不局限于书本。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初步承担起传道授业的角色。所谓的“学术明星”也在商业运作的尴尬境地中异军突起,并作为学术的载体在大众媒体上传经布道。“学术明星”代表的是经典、学术,虽然并不是纯粹的学理意义,但其传播的文化已然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样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晓方 《新闻前哨》2013,(11):109-109
今年中秋.“不请大腕明星”.成了一些地方俭朴办节的写照。9月在武汉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酒会、物美、礼品经费大瘦身。开幕式上,不见明星大腕云集,有媒体称为“史上最简朴电影节开幕式”。自中宣部等五部门发布不得公费高价捧明星的通知以来.高价滥请明星大腕的歪风得到了有力遏制,节俭办会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媒体娱乐节目的发展,选秀节目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得到了热烈追捧。媒体制造"草根明星"的神话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在国内的"超女"被负面新闻包围的今天,《英国达人》在2009年4月推出的"苏珊大妈"再一次震动了世界。貌不惊人的苏珊是在镜头里被赋予新的符号,并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视频内产生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完成从草根到明星的转变。本文在回顾以往的选秀以及符号学等相关研究上,对这则视频进行了文本分析,从微观角度透视选秀节目中的媒体造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