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盛于我国汉魏六朝的谶纬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谶纬的神学迷信、荒诞诡异,以及其事丰辞富的特点,为志怪小说的繁盛创造了条件。因此,志怪小说中有表现谶纬的内容,如圣人感生、灾异遣告等,而志怪小说在志怪艺术上,也注重想象丰富、辞采华茂。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生动体现明代中期复古派文人在"诗文之辨"命题下,重新厘定的诗文分体标准。明代赋论正是在"辞赋属诗"说的引导下,排除明初尚质文风和中期公安派倡唐宋律赋之干扰,重回元明赋学复古主流,明赋的理论嬗变彰显了赋文回归诗体本性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通俗小说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中阳明心学与小说《西游记》渊源深厚。《西游记》主旨是求放心,宣扬明心见性,心猿归正是全书的总体叙事框架,而求放心正是心学最核心的理念。小说所蕴含着的热爱自由、自尊和自珍的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明代中期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倾向之一,从中可见它和明代中期心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近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纳入到整个小说史视野中,梳理唐人小说、宋人话本、明代小说(包括白话和文言)及晚清小说是如何以小说方式讲述时事的,借此管窥小说史视野中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其萌芽、发展、变化的规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为立论前提的"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本身就站不住脚;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不符,没有任何一个"唐人"是按照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而"有意"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这一命题足以体现唐人传奇的划时代意义,不必为了肯定唐人传奇的文学史地位而迁就"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文化分层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对此进行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入到具体的文化环境中 ,从而对文化现象有真切的了解。本文以明代的一个特殊士人群体———山人———为研究对象 ,通过山人名号的考辨 ,生成原因的分析 ,阶段性演变过程的描述 ,行为与心态的分析 ,以期对明代文人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山人是明代社会的特殊产物 ,在社会的挤压下生存 ,是一个典型的依附性群体。晚明山人成功地将“自适”转化为“闲适” ,这种向内转的文化趋向代表了彻底的世俗化 ,最终消解了晚明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汉学素来重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研究。前苏联科学院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К·И·戈雷金娜专著《中世纪中国短篇小说:8-14世纪情节的起源和进化》,运用民俗学文艺学研究的主题归类方法,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娶仙女主题作了分析。作者上溯原始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下接后世小说情节发展演进的脉络,指出原始神话母题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被世俗化的特点。这就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世界各民族文学相通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辨析出中国文学区别于他民族文学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历史上,"南倭北虏"是对明王朝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14至16世纪期间,由日本武士、海盗、商人、渔民和农民等组成的武装集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我国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长达数百年的骚扰和侵略的倭寇。晚明以"倭患"为题材的小说体式类型不一,其对"倭患"的书写方式也各不相同;"涉倭小说"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重思想内涵、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开中制是明代重要的盐政制度。明初主要是以济边为目的的本色开中,到明中期,由于势要"占窝"与私盐泛滥,演变成了纳银中盐的财政搜刮。这种变化导致了开中制的名存实亡,在商人势力崛起的同时,更加加重了人民的食盐负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陶慕宁 《文化学刊》2014,(4):117-119
《挂枝儿》《山歌》是明代后期冯梦龙收辑的民歌时调集,足以揭示万历以来民间时调歌曲的流变兴替轨迹,亦可反映文坛士林趋俗、求真、尚趣的审美诉求。辑者的眉批夹评,或涉方言市语,或及掌故流俗,颇可资吾人采择,藉以窥知晚明社会风气之迁转。晚明的民歌直接承袭了"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缘情咏言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公安派反对拟古思潮的利器。但其中不乏文人的拟作,不能完全视为原生态的民歌。  相似文献   

14.
自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之后,由于曹雪芹与鲁迅等第一流文豪的否定性评价,在中国学界就没有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而这与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国外所受到的崇高评价是非常矛盾的。而且传统的正统文人与反传统的新文化文人,都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这种基于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评价。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观,开始出现了比较公正地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论著;同时,才子佳人小说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尽管如此,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社会中流行着关于"才女"和"名妓"的种种书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薄命才女和名妓,不见得有如此之高的比例,"才女"和"名妓",更多只是文人社会中的流行书写,而这种流行书写的缔造及文人对这种流行书写的投射,更多折射出来的是文人内心深处的寄寓.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而言 ,明清两代的文风有着不同的基调 ,这是学界所公认的。不过 ,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似乎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研究。本文选取两位由明入清的文人为切入点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归庄与朱柏庐同为明遗民 ,有着相类似的经历和政治态度 ,但从二人交往看 ,却可知清初文人多少保持了明中后期士人的风习、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清初文风与明中后期之间存在的相当多的同一性 ,就容易理解了。也正是雍乾以下士林狂放风气的渐次收敛 ,清中期的文学创作也慢慢纳入严谨平实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率滨吟社录》《新安名族志》等资料入手 ,对明代徽州的民间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明代徽州民间社会有着一个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 ,除了个体化的创作外 ,他们还因为宗族血缘关系以群体化的方式活动 ;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视野阔大 ,但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却很丰富。徽州民间诗人的活跃反映了文学史发展越来越多层面、多线条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屈原晚年的许多代表作品均是创作于湖湘地区,他的诗歌作品把中原历史理性与南方神话巫风相结合,不但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与《诗经》同等重要的诗歌源头,同时还形成为一个地域化的湖湘文学传统。构成湖湘文统的核心,是屈原诗歌的内在文气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屈原所奠定的湖湘文统,由流寓文学、本土文人两个途径得到承传,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在湖湘之地的文人及其作品。湖南文学史上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前后相承的湖湘文统,存在并贯穿着一种具有稳定性地域特征的文气,并在不同文体中表达出一种具有相通地域特征的精神气质、真实性情。  相似文献   

20.
说文体由笔记体向传奇体演化的基本途径,概括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辑录加工式”,一是“续补仿作式”。但是,对于近现代小说研究史上流行着的“行卷”说,却不能不重新审视。如果说唐代进士“行卷”之风对于诗和散文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把小说也放到行卷里边去,得出传奇小说因为行卷而极盛一时则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