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简·奥斯丁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作家了。恰如西方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所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1]将简·奥斯丁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足见简·奥斯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也有论者批评其"题材狭窄",正如奥斯丁本人所承认的,她只擅长于描写"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又说自己的作品是"二寸象牙上的雕刻"。诚然,纵观简·奥斯丁的所有作品,其…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八世纪末的女作家简·奥斯丁一生只创作了六部小说,在这六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仅仅是摄政王时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可是,奥斯丁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素材中,却独具慧眼地写进了世间的各种世态人情,并通过描摹这些世态人情,表现了严肃的道德观念.西方不少文评家对奥斯丁极为推重,把她盛誉为“散文的莎士比亚”(Prose Shake-spears),用乔治·莫尔的话来说:“简·奥斯丁将十八世纪的小说改变为一种艺术品,将洗衣盆转变为花瓶.”而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则称“在所有的伟大作家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一瞬间把握住的.”面对西方文评界形形色色的评述,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奥斯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是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在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呈现出“新的因素、新的特点”:世界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些都表明了奥斯丁晚期创作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诸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花园>中的范尼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认为简·奥斯丁是个具有浓厚"灰姑娘"情结的作家.奥斯丁善用灰姑娘故事来处理人物的婚姻爱情,旨在提高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是奥斯丁强烈的道德观与教育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英国文学宝库中也是世界文坛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以高超的艺术手段,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简·爱不屈不挠的反抗性格以及对平等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大胆追求.简·爱这个富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主人公简·爱因其性格中所具有的强烈反抗意识而特别地引人注目。然而,简·爱性格中反抗意识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产生到坚定的曲折过程。文章界定了简·爱叛逆性格形成的四个重要阶段,重点分析了简·爱叛逆性格发展的轨迹及其折射出的当时女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劝导》被誉为是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以往的新女性形象——安妮,并为她设想了理想的婚姻和家庭模式。婚姻使安妮由贵族小姐变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妇女,她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妇女意识,是一个完美而理想的人物。这一切都反映了奥斯丁自觉的女性意识和进步的婚姻观念,及其所蕴涵的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8.
夏绿蒂·勃朗特、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但夏绿蒂·勃朗特不同于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两位作家,她喜欢在作品中把已经优秀的人物塑造得更优秀.小说《简·爱》就是通过几个不同的贫困情节展示了简·爱的人格发展和人格魅力。贫困和磨难对简·爱来说是一笔财富.正是在贫困中简·爱才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怜悯,赢得了尊重,认识了自我,获得了独立,体验了爱情,完善了道德,使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崇高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取决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简·爱的形象决定了这部书的艺术成就,她的性格发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成为故事展开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性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较全面系统地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并进而准确地把握简·爱形象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0.
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