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教“学已”时我估计学生会“与己”混淆,就进行了反复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有许多同学把“己”写成了“已”,“把已”写成“了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两个字区分开来呢?于是,我写出“己”“和巳”的篆“书“””作为过渡,让学生联系字义来辨别这两个字的形体。生1说“‘:己’像一个人在做自我介绍,挺胸收腹,一副自信自豪的样子。”生2说“‘:巳’像一条蛇,巳时到了,天气暖和了,蛇爬出洞来吊在树枝上晒太阳。”这时,我突然发问“:对‘已’字你怎么想?”一阵沉默之后,生3举起手说“‘:已’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超越自己,战胜自我,所以这个…  相似文献   

2.
课间操     
《新作文》2006,(11)
zaoju造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老师要求同学们把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缩写成五百字,下课时小毕把作业交了。老师看后问:“你是怎么搞的,四十五米高的建筑物写成了十五米,六辆汽车写成了两辆,三个人写成了一个人?……”“我可是严格按比例缩写的!”小毕答道。gousi构思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要写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他来找我帮…  相似文献   

3.
朱华贤 《教师博览》2009,(11):10-10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抄写生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她把“卧”字的左半边写成了“颐”字的左半边,即把左框中间部分写成了“口”。教师弯下腰,指着道:“这中间不是一个‘口’呢,它是不封口的,你错了。”学生连忙改了过来。  相似文献   

4.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5.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7.
"诸"字来到大街上,见到两个人长得很像,他对其中一个说:"我们做朋友吧!""候"打量了一下"诸"字说:"你找错人了吧?我是‘候’,他是‘侯’,你应该找他交朋友才对呀!""诸"不以为然,说:"你不就是多了一竖吗?我不计较,就凑合凑合吧!"这下"侯"来火了:"像你这样乱凑合,我就没有朋友了,因  相似文献   

8.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9.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10.
<正> 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介绍治学经验时说:“古代有两句诗叫作‘鸳鸯绣罢任君看,不将金针度与人’。而今我要改一个字,把‘不’字改为‘并’字,‘鸳鸯绣罢任君看,并将金针度与人’我们不仅要把绣好的鸳鸯任你们观看,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方法(金针)告诉你们。”这位老师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看,同时还把自己怎样积累资料、如何研究学问,怎么样写成文章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告诉学生。这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1.
幽默     
释义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2.
只错一个字     
<正>小明对同学说:“我在作文里只写错一个错别字,就被我爸爸揍了一顿。”同学惊讶地问:“是什么字啊?”小明说:“就是把‘列祖列宗’的‘列’写成了‘劣’。”  相似文献   

13.
天马说笑     
论耍光棍有个人姓卜,名不详,另一个姓冢,名不消,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有一天,把兄冢不消对把弟卜不详说:“我俩姓名非常奇特,我的姓更加少见,你看,‘冢’字的形状像‘家’字,却少了一点:像‘蒙’字,又没有头,仿佛摘了顶带的官员一样,昌在跟把弟商量商量,请你把‘卜’字腰间的一点搬到我的‘冢’字头上,让我成了‘家’,光彩光彩,不是很好吗?”  相似文献   

14.
祭祭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很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记错一些形近字或偏旁相近的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字,我采取了不同的识字教学方法。●剖析“造字法”“祭”字和“登”字的上半部分,学生常会混淆,单纯的纠正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但向学生介绍其造字法,却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告诉学生:“‘祭’字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我们今天看不出它们代表什么了,但在构字之初,‘’代表一块肉,‘’代表手,‘祭’字就是用手拿着肉去供奉祖先或神灵。祭字头上有块‘肉’,如果写成登字的字头就没有肉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把祭字…  相似文献   

15.
半鲁相请     
鲁、曾、暧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我特意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结果学生还是写错了,于是我把错误的字圈出来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曾的和一个姓鲁的读书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姓鲁的对姓曾的说:“曾兄,明天我‘半鲁相请’你到我家。”姓曾的人心想:你是有名的吝啬鬼,你也会请客?于是姓曾的人马上就答应了。第二天,姓曾的人早早就来到鲁家,姓鲁的人请姓曾的人坐在天井上晒太阳,晒了几个小时后,姓曾的人肚子饿了,终于忍不住问姓鲁的人:“鲁兄,你请我来干什么?”姓鲁的人说:“我昨天不是讲清楚了吗?我说‘半鲁相请’,我的‘鲁’字上面是鱼,下面是日,日就是太阳。我是请你享受下面的半鲁,也就是‘日’字,我请你来享受日光浴啊。”姓曾的人听了差点晕倒。当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问他:“你怎么那么热?”姓曾的人说:“鲁兄请我晒了半天太阳,我心里暖空空的。”...  相似文献   

16.
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明明主动帮老师写了一个通知,却错把"篮球"写成了"蓝球"。通知一贴出,亮亮看见后,告诉明明:"你写错了,应该是‘篮球’。"明明不解,问道:"为什么‘篮球’的‘篮’字是竹字头呢?"亮亮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极富才学,对文字也颇有研究。一次,她忽然灵感一动,对群臣说:"我发现,‘射’字由‘身’、‘寸’构成,一个人身高只有一寸,这不是‘矮’字吗?‘矮’字由‘矢’、‘委’构  相似文献   

18.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潜’字的意思和读音。"课堂上,"攀登组"的代表说,"我们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两夫站在日头上,流了三滴汗。"一石激起干层浪,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不甘示弱。"我们认为应该这样记:两人呆在水里一日。""我们认为,‘一日两夫三水’更容易记住‘潜’字。"……这是前不久在随县"十大创新课堂模式"评选活动中的一个课堂场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五个生字就这样人人过关了。"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展示的课堂场景,在随县中小学校处处可见。"随县新教育工作室主任张华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