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 人说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十二年前 ,当一部完全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一经播出 ,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反响。《望长城》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望长城》的总摄影师韩金度曾用4个字作答———“归真返璞”。当《潜伏行动》这部反映武警海南总队击毙武装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的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 ,中央电视台竟在20天内连续播了3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它的真实。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具有一种多向性、开放性和追求新奇的特点 ,他们更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2.
李颉是87版《红楼梦》剧组的副导演。1983年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被借调到《红楼梦》剧组,只一个任务——挑选和训练演员。  相似文献   

3.
日本TBS所摄大型电视节目《万里长城》播出后,在日本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收视率达19%,创同类节目最高收视率。1992年2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研讨会上,与会者观看了TBS的《万里长城》,并将《万里长城》和《望长城》作了比较。大家普遍认为,《万里长城》虽然没有《望长城》厚实、生动,总体上比不上  相似文献   

4.
1991年11月18日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给电视屏幕带来了一缕清风。由于摄像机走入“寻常百姓家”,往日荧屏中鲜为人见的普通人形象,在这里以他特有的美学价值,征服了观众。长镜头的运用,“一滴水映世界”的题材,使得《望长城》一出现便令人瞩目。但是,恰恰是长镜头刻划对象时的错用功力,导致了该片主题的失落和纪实的失误。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主题失落《望长城》的主题是什么呢?四个  相似文献   

5.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言过其实,竭力夸大《望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该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是一次革命;同时否定过去的电视纪录片。另一种评则视过去的纪录片传统为正宗,否定《望长城》的探索实践,认为该片拖拖拉拉,随意性强,既缺乏整体的宏观构思,又没有首尾一致的艺术风格。如果肯定该片,势必使电视纪录片走人无编导、无剪辑、无解说的胡同里去。  相似文献   

6.
董岩 《今传媒》2006,(7X):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 (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  相似文献   

7.
数一数全国各地每年召开的纪录片研讨会,查一查各种广电业务杂志刊登的有关纪录片的论文,算一算各家电视台为纪录片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再点一点纪录片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纪录片被厚爱了。纪录片是火过一些日子。上世纪末,因为《望长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许多观众都惊呼“这种节目好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这类节目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无疑,直到《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真正自觉地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在此之前,即使中国电视纪录片曾不止一次引起过观众的注意,但观众的这种“注意”中,总是缺乏真正为艺术才具有的情不自禁的激动和迫不急待的投入!现在,观众在《望长城》中感受到了。《望长城》对理论界的冲击力,则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历史契机,一个能使我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重新进行全面审视的支点.这个支点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能使我们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9.
《望长城》的主创者怀着十分良好的设想,力图在《望长城》的摄制过程中“按电视规律办事,还纪录片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切为了真实” (《湖北广播电视报》总652期)。片子播放后,其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尽管一些专家、领导为之说了不少肯定的话,但作为上帝的观众却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它的失误。1991年12月28日出版的《楚天  相似文献   

10.
丁萨 《大观周刊》2011,(1):18-18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王志飞与《护国将军》剧组在昆明陆军讲武堂重现护国运动中“誓师讨袁”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1.
备受关注的“新版《水浒》剧组破坏黄河湿地事件”最近有了让各方较为满意的结果.4月18日下午,该片制片人邹赛光带领“潘金莲”甘婷婷、“张顺”魏炳桦、“秦明”赵秋生等演员赶赴黄河滩区.以梁山108条好汉的名义栽植了108棵“好汉树”。剧组方称“这是为了弥补以往的过失”。(4月20日《文汇报》).  相似文献   

12.
长城的呐喊     
随着主持人焦建成在长城上的一声呐喊,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揭开了帷幕,它是1991年度电视屏幕上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四集十二部《望长城》尽管还有许多不足,尽管它还没有完全挣脱旧的工作方式的束缚,但它却以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电视国际服务公司于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望长城》理论研讨会。中宣部、中国记协、影视界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代表40余人到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对纪录片《望长城》的主题表现、纪实风格、主持人的参与和全片结构等进行了研讨。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表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电视纪录片,它围绕长城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一年节目反响较大的电视专题片要数《望长城》了。观众评价“这才象个电视”。同行说:好就好在画面真实可信,同期声亲切自然。特别是同期声的运用,开创了专题片的新局面,被称之为“望长城现  相似文献   

15.
观察文萃     
环保总局责成处罚《无极》剧组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无极》剧组在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国家环保总局已责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依法对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这位负责人说,《无极》剧组进入碧沽天池置景未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拍摄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剧组修建的道路、房舍属于建设项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应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  相似文献   

16.
认真算起来,做电视专题片已有十多个年头,虽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但时间却给了我充分的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过程。任何事物大多这样,时间太近,往往看不清楚;时间远些,反而看得深刻。 1991年,大型纪实性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的出现,被人们称作是电视纪录片纪实美的回归。今天,跟踪纪实不仅对于恢复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是一次革命,打破了观众不是英雄、领导、不  相似文献   

17.
桑梓 《新闻界》2004,(1):30-31
故作神秘,以所谓的“商业机密”为由限制阻挠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这样的事件在娱乐圈屡见不鲜,孰料这一幕又发生在大名鼎鼎的张艺谋率领的《十面埋伏》剧组。2003年12月16日,重庆商报记者到永川茶山竹海打探“埋伏”情况,在未被事先通告和现场未见任何禁摄标识的情况下,拍摄了几张照片,竟遭到剧组人员长达6个多小时的围困——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电视新闻节目中播放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接受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剧组采访的消息。镜头里,“铁娘子”金发红衣,光彩照人,她那侃侃答问的镇定自若态度,丝毫不减当年风采。这次采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暂接触中,这位著名的女政治家的气度风范,尤其是她镜头之外的言谈举止,无不给在场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撒切尔夫人此番是应中国外交学会之邀来华作短暂停留的。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剧组的工作人员得此消息后非常兴奋。作为一部面向“九七”香港回归祖国而制作的大型专题片,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已被早早地列入全片的拍摄大纲。身为一名历史的见证人,撒切尔夫人对当年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述,与无数翔实史料相映衬,定会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进程。为此剧组早已作好采访撒切尔夫人的准备,不想,此刻撒切尔夫人忽然间已近在眼前,真可谓天赐良机!尤其是在开机伊始,就能采  相似文献   

19.
一部小制作国产片《疯狂的石头》,从默默无闻一瞬间成为电影院的热门影片和观者津津乐道的谈资。本刊再访剧组创作人员,了解这部2006年令人十分意外的影片的背后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由某明星领衔的剧组,在河北省某大学校园拍摄时,与围观学生发生冲突,当地警方已经介入此事。一些媒体对事件过程进行了“客观”报道。已经搞不清这是第几起剧组打架事件了。在互联网上随意搜索一下,相关的报道竟有近5000条。其中,有剧组跟外界打架的,也有剧组内部开战的。现在的剧组似乎已经喜欢上用暴力来解决争端。剧组为何爱打架呢?难道他们天生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恐怕不是,再说打架是要受惩罚的呀!那一些剧组为何依然“乐此不疲”呢?知情人指点说:很多时候,打架是有意的“策划”,客观上起着广告的作用。本来,在媒体上做广告进行宣传是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