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的别称     
梁元帝《纂要》:“夏曰朱明、朱夏、炎夏、三夏、九夏。”现将见于古诗文的别称例述如下。朱明——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晋郭璞《夏诗》:“羲和骋丹衢,朱明赫其猛。”朱夏——夏季。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晋江《立秋诗》:“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杜甫《营屋》:“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2.
夏天的别称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朱夏《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或“长赢”,后人由此引伸为“朱夏”。晋傅咸《舜华赋》云:“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3.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4.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5.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6.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7.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兴学办校。但由于朝代不同,对学校的称词也不尽相同,于是便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为此,特简释常见的一些学校称词如下:校、庠、序:三代(夏、商、周)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即夏代称地方学校为  相似文献   

8.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9.
说“媳妇”     
在这儿说“媳妇”,只是想简单谈谈“媳妇”这一称谓的来源。今天父母称儿子的妻子为媳妇,古代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称“新妇”。“新妇”一词出现之初,恐怕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当,指刚嫁娶的新娘,如《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但是从六朝直至现代某些方言里,“新妇”的意思都与“新”字无关。《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11.
夏九九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练习6有一首供学生“读读背背”的《九九歌》。其实,准确地说来,它的歌名应是《冬九九歌》,因为还有一则《夏九九歌》。现摘抄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冬天以“九九”来计算,反映冬季气候变化的规律,知道的人不少。夏天用“九九”来计算,反映夏季的气候变化规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夏九九”从夏至日开始,也是81天,每9天为一个段落,顺称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夏九九歌》在宋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地》中有记载:“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争向…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13.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14.
《相鼠》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三章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三章的结构相同,均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层次,后两句为一层次;前一层次是排比事实,后一层次是在事实排比的基础上评论抒发。 下边对诗中的部分词语做些肤浅的解释,请方家指教。 相。毛《传》:“视也。”《说文》:“相,省视也。”《尔雅》:“相,视也。”郭《注》:“察视也。” 省视、察视,都是细看。  相似文献   

15.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相”和“见”都曾多次出现。把它们的用法讲清楚,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的内容。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里的“相”有十四处。其中有两处是“互相”之意。如: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余十二处的“相”是置于动词之前起称代作用,接受它后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充当行为的受事。在这种情况下,把“相”看成人称代词,说它在句中是提前的宾语,亦无不可。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称代的身分不同。 称代第一身的,可以译作“我”。如: ①便可白公姥,即时相遣归。 ②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相似文献   

16.
《诗经·小雅·采薇》第三章有“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的句子。注家都把“阳”解释为“十月”,这显然根据《尔雅·释天》:“十月为阳”,但依此释来,就与诗的原意发生了矛盾。先看首章开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即野豌豆,可食。作,刚长出地面。这两句是兴。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即是说,兴,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所以诗歌紧接着抒情:“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朱熹解释说:“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诗集传》)见薇而采,见薇作而想起采薇的时候已是岁暮,十分自然。野豌豆是越冬作物,头年九、十月开始生长,来年四月成熟。周历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这里的岁暮正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月。  相似文献   

17.
夏3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3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每当盛夏时节,报刊上总会看到“七月流火”的文字“七月流火”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些文章作者和报刊编辑往往把它当成酷暑的代名词。例如,去年夏季,报上就出现过“七月流火”战高温的标题。行文第一句就说:“七月流火,酷暑逼人。”该文作者这样写,报纸编辑照样登。其实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该文作者在这里把“七月”当成阳历七月,把火与酷暑联系起来,但“流”呢?水可以往下流,火怎样流呢?这样解释显然是文理不通。读过一点秦古文的人都知道,《七月》是《诗经,幽风》一个篇名。这篇长诗中有一段“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文字记载。《七诗…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20.
李煜《相见欢》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赵翼《题遗山诗》句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用以概括李煜词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也甚恰切。 李煜,即史上所谓的南唐后主。世人,特别是作家、学者们多称其为李后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